第90章,内阁的变化92(1 / 2)

王安石变法历时十五年,变法期间每条措施的目的都基本达到,农民负担减轻,国家收入增加,但触及了权贵的利益。支持者去世后,王安石失去支持,变法终止。

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当时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明朝张居正为了增长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张居正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朝廷,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朝廷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就使得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改革的策略的差别:王安石注重经济,试图从经济着手使国家富强。而忽略了政治,所以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阻力重重,反对浪潮极大。

张居正则是吸取了王安石的教训,他先从吏治下手,提高行政效率,撤换不支持变法的官员,然后再推行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所以张居正的改革进行的相对比较顺利。

改革触动了相当数量的官僚、缙绅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张居正死后,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

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

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

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他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当然比较出名的就是辽饷,意思是辽东叛乱了,可是朝廷临时没钱平叛。毕竟一个萝卜一个坑,每笔钱都有去处了。

但是叛乱得平啊!官员,读书人,商人等全部不用交税,还要减税免税。苦苦老百姓吧!不断加税增税吧!

南粮北运还有漂没!大运河是内陆河,沿途都是平原能有什么风浪,全是孝敬官爷的。明清从南京到北京,能有多需要运河啊?

郑和下西洋,能一路到非洲,近海航运用沙船,就绰绰有余了。可是为什么就从来没有改海运呢?海运吗?官吏全给贪污了,上报没入大海了。因为沿途全指着它吃饭啊!从官到民。

皇帝回到皇宫,魏忠贤送来天启案的事件相关人员,王承恩与曹化淳看后,汇报给皇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