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增兵10(1 / 2)

孔氏家族运作多年,好不容易买通大运宰相,被允许在大运京城开了第一家青楼。

很快便门庭若市、日进斗金,正计划在大运多开几家青楼,拓展产业,肯定不愿两国交战影响大好的形势。

孔文晟文绉绉地说的那句乃是读书人的义气之词,到动真格的时候,还是会以家族利益为重,心里早有盘算,道:“祭天借道是大康宇文皇族和大运杨氏皇族所订盟约,此话不假。”

乔希明插话道:“当然不假!”

孔文晟续道:“但那也是两国盟约。”

“两国之间,之前的所有盟约都是由两国皇帝签发。倘若因皇族变动,就不认盟约。那是不是在王氏之前,两国的所有盟约都不算数了呢?”

“而此毁约之举,是我大康率先为之。如此一来,反倒是我们不占理了。”

孔文晟说完,殿中众人交头接耳,还有人低声附和。

要说讲义理,乔希明哪里比得过孔文晟这样的学究?之前也没想到这一层。

虽然听得有些云里雾里,但乔希明还是大概听懂孔文晟推翻了自己的说法,怒道:“简直莫名其妙!明明就是王壾那老贼咄咄相逼!抢了我大康五城至今未还,怎么变成我们不占理了?”

孔文晟见乔希明气急败坏的样子,不想与他理论,捋须笑而不语。

诸葛一我见乔希明不再纠缠盟约,而是把话题转移到大运抢了大康的五城未还,心里有了计较,笑道:“借道一事兹事体大,诸公有何高见都但说无妨。”

说是“诸公”,却笑盈盈地看着农行元老盛克生。

众人随着诸葛一我的目光,也齐刷刷看向盛克生。

盛克生秉承家族传承,贵为元老,仍是一幅短打装扮,穿着朴实,像是随时准备着下地务农。

生就一副粗手粗脚,说话也粗声粗气,道:“大康、大运、上阳三国三分中天以来,三国之间的疆界大体固定,但也非一成不变。十多年前,我大康不也是从上阳夺了檀、榆、东安三城吗?”

盛克生的话没说完,但殿中众人都明白他话里的意思。

上阳国的驭兽之术天下无双。

盛氏家族以农事养殖起家,其中,养殖之业需要从上阳国买种兽、请牧兽人。

为此,十多年前,大康皇帝宇文幸趁上阳国内乱,发兵抢占上阳国的檀、榆、东安三城时,盛氏家族是坚决反对的。

可是盛氏家族孤掌难鸣,朝廷还是通过了宇文幸攻打上阳国的动议。

盛克生提到此事的意思是大康若要大运归还五城,那上阳也可以问大康归还三城。

其时,大康将面对大运和上阳两国夹击。

更可怕的是,三国之间除了这八城,百余年来,你抢我,我抢他,他抢你的疆土之争时有发生。

如果就此纠缠,三国将陷入混战。

而大康又正值国力衰退,皇帝宇文幸多年不临朝,倘若三国乱战,前景不妙。

盛克生说完,殿内众人面面相觑,一片死寂,就连乔希明也不说话了。

见此情形,诸葛一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打破沉寂,缓缓说道:“诸公,借道祭天乃我中天三国祖制。”

“虽也有不借道的先例,但那时我大康国运昌隆。”

“眼下,我大康诸事繁杂。”

“东南,有朝宗、沅江两郡水患肆虐,已有流民聚众掠夺富家大户。”

“西南,有月支闹事,尚未平息。”

“国力已减,民心不振,不宜给王氏再开战端的口实。”

“我看了礼部和兵部的借道方案,安排很是得当。”

“只要我们坚持按方案借道,着意防范,也不怕王氏借机生事。”

“倘若王氏定要作妖,我大康将奉陪到底!”

“待诸事平定,上下齐心,徐徐图之,日后国强民富之时,再谋夺回当、湘五城。”

“诸公以为如何?”

诸葛一我这一番话,娓娓道来,说得有理有据,对大运的态度有妥协也有强硬,而且没有彻底断了一心求战的乔希明的念头,留了“来日图之”的口子。

诸葛一我言毕,乔希明阴沉着脸,紧闭双唇。

镇铭锏道:“这就对了。”

孔文晟依旧捋须而笑。

长孙宏口念“和气生财”。

盛克生道:“唯有如此”。

郑世光点头称是。

一直没说话的坊行元老喻景义还是一言不发。

喻景义是大康喻氏家族的族长。

中天三国,大运以军立国,上阳以农立国,大康以商立国。

喻氏家族所从事的坊行不但在大康,在三国都算是一枝独秀,有数不清的各式作坊,纺纱织布的、陶器冶金的、伐木打家具的……

除了财富,喻氏家族还拥有雇工无算,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轻易招惹的。

百余年来,大运、上阳两国自己的坊行在朝廷扶持下也蓬勃发展,把喻氏家族逼得节节败退,但喻氏家族仍在两国有很大的市场。

按说,喻景义也是支持借道的,但他轻易不开口。

诸葛一我自然明白喻景义的态度,见众人没有反对,便一锤定音,说道:“既然诸公都不再反对,全大人就按方案去和大运国商议借道一事吧。朱大人,你说一下平叛月支一事。”

今日所议的借道、平叛和循例鉴查三事,借道最难,平叛需废些口舌,而循例鉴查就是走个过场。

借道一事既已如愿通过,诸葛一我放松下来,端起桌上的茶盏细品,看着朱子白禀报。

朱子白起身拱手,道:“初六日,张力雄率一万龙翎军被月支诱入梵山。”

“一万龙翎军损失近半,张将军力战殉国。想必诸位元老都已知道了。”

“眼下,月支盘踞巴、播两城,与乔大虎所率三万五千龙翎军形成对峙之势。”

“乔将军快马奏报,前期拨付的一百万两军饷已近用完,需再拨两百万两,并增兵两万。”

大康国常备兵员合计二十五万。

其中,五万禁卫军驻守保卫京城。

余下二十万分为龙翎、凤翔、虎贲、豹骑四军,每军各五万。

每军又分为五部,一万为一部,分散驻扎各地。

另有不成编制的府兵,根据需要由各郡招募,用于常规的战事防备和城市安防,人数不定,或一两百,或三五百,都不超过一千人。

每遇大型战事需要新招或者补充更多兵员,则由兵部报元老院决议后,按需根据各郡适龄男子的人头多寡比例征兵。

户部尚书李佑方才与朱子白争执了一句,还被乔希明叱骂,此刻听到还要拨款两百万两给乔希明的长子乔大虎,心中不痛快。

起身道:“禀诸位元老,朝宗、江沅两郡水灾,国库之前已拨款一百万两用于灾民安置。”

“眼下已入冬,天寒地冻。前次例会已议定,立即拨款两百万两用于灾后重建。”

“此外,还要提早准备春汛防洪,需拨款两百万两用于长明河决堤修复。”

“短短半月,就拿出去五百万两,国库已难以周转。”

乔希明盯着李佑,道:“废话少说,你就说给不给吧?”

李佑道:“不是给不给的事情,是有没有的问题。”

乔希明追问道:“有没有是你户部尚书考虑的事情。我就问你给不给?”

眼看二人又要掐起来,诸葛一我打岔道:“李大人,现在国库存银还有多少?”

李佑也不想和乔希明这个莽夫纠缠,回道:“属下近日忙于拨款诸事,尚未过问存银盘点。”

每日,户部都会把当日拨款、收款、结余等情况做一份简单的日报单报给李佑。

每旬,做一份有大额账目的旬报单报给皇帝和诸葛一我。

诸葛一我知道李佑在胡扯,并未揭穿,但殿中的有些人并不清楚,比如乔希明。

李佑接着说道:“国库吃紧,户部已多次催促左卫、临阳诸郡尽快上缴下半年漕银,可收效甚微,还请鉴查府出面督促。”

诸葛一我看向鉴查府首座葛思贤,道:“葛阁老,那就麻烦你们催一催?”

鉴查府负责鉴查百官,查纠错漏,有弹劾之权。

府中的侍郎、郎中、主事等有品级的官员均是从为官多年的官员中选拔。

首座更往往是由经验丰富、威望甚高的朝廷大员担任。

葛思贤从胥吏起步,做过郡守、工部尚书等职,对官场中的那些计俩非常熟稔,像开了天眼的神仙一样,一看就能看出被查官员是否在作奸犯科,是大康官员谈之色变的老鉴查,被官场中化称“葛思贤”为“葛神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