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浪漫(第十三章)(1 / 2)

朱希希和程青看着眼前唯一的一碗面。

“忘了补货了,就剩这一包方便面了!”朱希希说,“你吃吧!我不饿。”

“你说要煮面的,怎么又不饿了?”程青说,“我过几天也要去剧组报到了,得控制体重!不吃了。”程青说。

“你刚才不也说饿吗?”朱希希说。

程青略带羞涩地笑笑,“一起吃。”他说。

“啊,还是你吃吧!”朱希希有点不自在起来,“跳舞消耗体能的。”她边说边扭头看向窗外,“你什么时候走?”

“等公司通知。”程青说着顺手拿了一个空碗,往里边夹了面、盛了汤,“真的饿了,快吃!”他说。

朱希希也真的饿了,于是默默地端起剩下的半碗面。

“我好像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程青说着,把碗里的最后一口汤也喝得干干净净。

“我吃过最好吃的面,都是你做的。”程青笑笑说。

朱希希也忍不住微笑起来。

“你给我讲讲面的文化。”程青说。

“其实中国人都喜欢吃面,有人说南方人不爱吃面,那是因为他没有碰到自己喜欢的那种。”朱希希说,“从北到南,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味道的面。”

程青点点头。

“东北烤冷面,BJ炸酱面,山西刀削面,陕西油泼面,兰州......”

“牛肉拉面!”程青说。

“你还知道什么面?”朱希希问。

“四川担担面,重庆小面,武汉热干面,上海黄鱼面和葱油面,还有广东云吞面,香港车仔面!”程青扳着手指头数。

“还有XJ拉条!”朱希希掰着手指头接着数,“安徽牛肉板面,河南烩面......

“南方还有什么?”程青问。

“厦门沙茶面,澳门咖喱牛腩面,台湾鱼汤面。”朱希希歪着头停顿了一下,“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到的面。我一个朋友说,对她而言旅游的致命吸引力就是寻觅当地特色的面。”

程青满足地笑笑。“你还特别喜欢吃方便面!”他说。

“做法简单,”朱希希说,“而且也能做出不同的风味。”

“讲讲!”程青兴致勃勃。

“这有什么好讲的!方便面就这么几种,红烧牛肉面、清汤面、海鲜面。”

程青托着下巴使劲点点头。

“不过,想要做得好吃,可是有秘诀的!”朱希希不等程青问就接着说,“得在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加料!加相应的食材!”

程青点点头,“比如呢?牛肉面?”他问。

“加西红柿和老干妈!”朱希希说,“西红柿要熬成浓汤,再加入一勺老干妈熬煮,然后放菜包、粉包和酱包,最后再煮面饼。”

“清汤面呢?”程青又问。

“加白萝卜、黄豆芽。”朱希希回答。

“海鲜面就加裙带菜、虾仁和鱼丸。”程青看看面前的空碗说。

“还有西式的做法!加牛奶和芝士!”朱希希说,“如果这些食材全都没有,加鸡蛋也是绝配!”

“荷包蛋?!”程青问。

“不是!得看做什么!”朱希希急巴巴地,皱起了眉头,“红烧面配卤蛋!清汤面要把鸡蛋打在锅里搅开,类似蛋花!”

“海鲜面呢?”程青托起了下巴。

“配煎蛋!”朱希希说。

“干拌面呢?”程青接着问。

“更简单!料包通通不要!在捞出的面中加一大勺黄豆酱和一大勺老干妈,最后加一勺橄榄油,搅拌完成!”朱希希说,“最适合夏天吃,不过还需要拌面伴侣才完美。”

“拌面伴侣?”程青说。

朱希希笑了一下,“一瓶啤酒!”她说。

“这个我喜欢。”程青也笑起来,“我渴了。”

朱希希和程青坐在阳台上,一人拿着一罐啤酒,看着对面外滩的夜景。沿岸的灯光时而扫耀着江面,时而“倏”地收回去,然后洒射向远方。

“你今晚,原本没打算参加聚会?”朱希希问。

“没有。”程青说,“我想早点回来。”

“我今天有些唐突了。”朱希希说,“我不该评价你的朋友。对不起哈!”

程青扭过头看着朱希希,“我不化妆,也不是Gay!顺便说一句,”他脸上露出从未有过的笑容,“有时候,你很酷!”

上午朱希希在公司给编剧们开会,项目马上要开拍了,她要把公司的工作布置一下。

朱希希看着手里的剧本,连连摇头,“既然是现实题材,那苦难和幸福都要有,黑暗与光明同在,缺了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她说。

“同意!”张文凯说,“我觉得还是应该少点阴暗面,起码观众看了心情好!现实已经有太多不愉快了,观众本来想放轻松的,结果心情更不好了!”

“作者的职责就是批判现实、揭露黑暗的。”翟小刚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谁这么规定的?”张文凯说,“伏尔泰批判了法国,还赞美了中国呢!”

“都是批判身边的,赞美远方的!”王洪亮的嗓音依旧洪亮。

“去看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靠写所谓正面文学作品得奖的有几个!还有,我们的四大名著有哪一本赞美了?”翟小刚好像来了点精神。

“揭露黑暗拿个奖,然后功成名就?”张文凯说,“揭露成了工具?把揭露当成生意?”

“揭露黑暗即渴望光明。”王洪亮说。

“你这逻辑关系就不成立,我揭露你的缺点也许是渴望光明、为了你好,但也许就是为了羞辱你、打击你,不可以吗?”张文凯说。

“确实。”王洪亮点点头,“有这个可能!”

张文凯坐直了身体,“有些作品所谓的揭露黑暗就是单纯为了发泄和羞辱!”他说。

“光明一片,然后呢?这是我们的现实吗?”翟小刚说,“谁又规定必须歌颂光明?我就爱写黑暗,不行吗?”

“专挖黑料那是新闻工作者!”张文凯有些气恼,“如果作家眼里只有黑暗没有光明,那他不是精神有病就是反社会人格!”

“揭露抨击黑暗让其为人所知,让其无所遁形,黑暗自然会被消灭在阳光之下,这就是功绩!”翟小刚说。

“关键是一些文学作品揭露黑暗不是求得事实和真相,而只是用黑暗让人明白了——啊!原来人还可以这么邪恶!”张文凯说。

“文学原本就是主观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传达作者的思想,而人类只是需要故事而已。”王洪亮说。

“你这话,连他都不同意!”张文凯说着,冲翟小刚努努嘴,“他还讲讲社会职责。”

“‘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要用我们的力去捣毁一切黑暗的渊窟,用我们的热血去浇灭一切罪恶的魔火’,是吧?”王洪亮不无讥讽地说,“说这句话的人有责任感,可结果呢?”

“这种声音不是主流了。”沉默许久的刘鸣沙说道。

“这更说明了,越是单纯揭露黑暗的作品,就越容易被拿来当作政治的武器,被敌人所利用!”张文凯说。

“这倒是。”刘鸣沙点点头。

“值得注意的是,你单纯揭露黑暗,目的是什么?博取关注?拿奖?发泄?”朱希希说,“还是通过现象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什么初衷?什么发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