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立山阁中购阵旗(1 / 2)

白素心怀捧着书卷瓶罐,退回自己闺房,蹬起小腿往床上一坐,顺手将手中之物皆放在一旁柜上。看了几眼,想了想,又跳下床来,往床下一钻,拉出一个沾满灰尘的木箱来。捂着口鼻扫去灰尘,将放着逍遥青风和蓬莱息壤的锦袋方盒放进去,用一生锈铁锁锁上,重新推进床下,才拍拍身上灰尘,坐在床沿。

闭目回忆一番解文时的感受,盘腿坐正,顺理呼吸脉搏,五感渐合,心神渐沉,运入丹田,便见一道无色气息正浮空旋转,吞吐精气。

这正是方才解文时功法自行运转,炼一身元精,所化的一道元精之气。以此气交浊沙而炼,再送入蜉蝣玉露中蕴养,便能炼成一口浊气。

一手翻开方盒,便有一股腥异之气冲鼻而来。白素心微微皱眉,但还是伸手捻起一小撮浊沙,放入口中,以清涎顺入。精气自下往上一迎,裹住这浊沙默默炼化。

直至深夜,总算将这捻浊沙所含灵气皆尽吸收。那精气也壮大了几分,一眼看去,稍有几分沉重之感。

白素心收功睁眼,便觉腹中空空,起身点了油灯,踮着脚往伙房摸去。刚过转角,便见房里灯火通明,分明有人在内。惊奇之下走过去,推门一看,就见师父正坐在灶前,早煮好一锅稠粥等着。

见素心过来,周以笑了笑,放下手中酒坛,招呼道,“徒儿出来了?快,粥煮好了,你再弄两样下酒菜来……”

修行中时间过得极快,斗转星移下,已过去两个多月。素心仍打磨着第一口浊气,此时也已接近功成了。这段时间,她极少出门下山,每日做好功课,就开始打磨浊气,毫不懈怠。

这一日,丹田中浊气盈盈,裹着浊沙,似有饱腹之感。素心知晓已到了圆满境界,略一运转,将那浊沙吐出,从枕下掏出一个瓷瓶,里面盛装着的正是蜉蝣玉露。

素心默视片刻,深呼一口气,才轻轻打开,探眼一看,就见其中盛有水露,正如其名,晶莹剔透,如玉如珠。当下樱口微张,吐出一道灰蒙蒙的沉重气息,在面前翻滚倒转一下,化成一个小皿状。

这段时间白素心每日都会操弄一番浊气,在她手里这浊气早已变化由心,凝成这皿状也并不难。

浊气能虚能实,自然可以盛装玉露。将瓶嘴靠在皿沿,小心翼翼倾倒,滴下一滴来。这玉露很是珍贵,半滴也不能丢了,是以十分小心。滴在浊气上后,素心便将瓷瓶塞上,重新藏进枕下,再将浊气一运,裹着玉露吞入口中。送入丹田,默默运化。

只要将这玉露炼化三成,便能成《三气玄易经》中明气的前身之一。

观里很是冷清。自从白素心开始修行,楚汤观便观门不再待客。不过平日里求签之人也是极少,除了浮山脚下这一小村镇,往远一些的人家都不知道有这个道观,影响倒也不大。

因素心无需他人护持,周以便不留在观中,早隐瞒踪迹,去往北地。

赵国四周被群山紧紧围住,便是赵国境内,也只是在山地中一块山势偏低、较为平坦之地。与外界阻隔不通,便是沉沙修士,若无飞遁之能,要出这山也有些困难。

赵国往北三百余里,是丘水国,南靠群山,北临汪洋,位处东洲最北之地,横近万里,纵四千里,国境是赵国的近三千倍大,可称为大国。

大国内鲜有道观,但有一个大宗,名为极渊宗,弟子数万。传闻其门中大长老乃是一名炼神还虚真人,坐镇宗门,非小小道观可比。

周以与方子玉二人自赵国而来,藏于云间飞遁,临近时反而遁向白天之上,往那黑天而去。只是黑天上有阴寒邪风,若是被吹中,侵入法体,就算是结丹修士也会染疾。二人一入黑天,便取出一辆飞舟,一同登上。周以在前辩路行舟,方子玉法力比他雄浑一些,便在后撑起飞舟禁制,抵御邪风。

行了四千多里路,直到丘水国最北边,二人才将舟头按下,直往地面去。不多时,已到了一处巨大城邦,只这一座,便有数十个赵国大小。

“此处便是招摇城了。”方子玉在半空中便扫了一眼,与曾经记忆稍一对应,便知没有来错。

“是了。上次来过,还是几十年前……”周以感慨一声,与方子玉对视一眼,便收了脚下飞舟,往那城池投去。

临近时,便有一队服饰统一的修士乘着法器而来,迎向方周二人。为首一人已有归云境界,见二人脚下无烟无云,只有一道淡淡华光,便知乃是结丹修士,不敢怠慢,稽首道,“见过两位前辈,不知前辈从何而来?若要入城,可有通令?”

二人早有准备,各自从袖中取出一令,正面刻着“极渊”二字,道,“我二人自南面山中来。通令也有,就是不知管不管用。”

那修士双手小心接过,仔细检查一番,片刻还回,恭敬道,“此通令虽是百年前通行之物,但也是我极渊门所发,自然能用。只是前辈进城之后,还需去换来新令,以免有人不识,生了误会。”说罢便引着众人让开道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