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245节(1 / 2)

  如果要达到这个程度,仅靠一家厂生产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大量的损耗会直接影响到利润和销售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运输成本。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各地建立罐装厂,由罐装厂进行生产并满足地方销售需求。这是饮料行业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历史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公司大范围进入国内市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各地开设或收购当地饮料厂,随后作为罐装厂来进行生产,对市场达到全范围的覆盖。

  一分厂目前还远做不到这种程度,要这样做的话不仅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还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一分厂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至少如今还没这个可能。

  新品采用这样的包装是宋援朝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在后世塑料瓶的饮料铺天盖地,基本已经取代了最初玻璃瓶包装材质成为饮料包装的主流。而且这样的包装虽然在单瓶成本上有所上升,可从运输便利、减少损耗和大范围市场销售各方来看却有着极大的便利。

  做生意不能看眼前,要算总账,如果抱守残缺那么企业永远不可能进步。这一次的新品就是宋援朝在一分厂的一个大胆尝试,虽然在南都那边有不少人并不看好宋援朝的这次尝试,甚至还有人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宋援朝笑话,可对宋援朝而言却有着极强的信心。

  “目前生产情况怎么样?”

  “情况不错,现在每天流水线的产量是原本橘子汽水产量的三倍,这还是因为设备刚调试到位,没敢以百分百的负荷进行生产的原因,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估计达到之前四倍产量应该没问题。”一旁的佘亮很有把握地对宋援朝说道,宋援朝心里计算了下微微点头。

  一分厂的橘子汽水流水线三班倒的满负荷产量之前每天是10万瓶左右,正常生产大约在6万瓶上下。

  现在新的流水线能够达到每天30万瓶的数量,当然这是三班倒的满负荷产量,正常产量大约在20万瓶上下。

  这个产量对于目前一分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当然和国际先进的饮料流水线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宋援朝记得后世国内的先进饮料流水线就能轻易达到每小时36000瓶(罐)的产量,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的流水线,一条流水线产量每小时能达到60000瓶(罐),以24小时不停机计算,每天的产量高达144万瓶(罐),和这个数字相比一分厂这条流水线还差得远呢。

  这其中有时代的差异,也有技术方面的不足,但从目前来看这条流水线在国内已经算得上先进了,也能初步满足一分厂现在的需求。

  接过佘亮递来的生产报表看了一眼,宋援朝心里有了数,把报表递还给佘亮道:“继续保持这个产量生产,同时密切注意流水线是否有什么问题。对了,厂家的技术人员全都回去了?”

  “回去了,不过我留下了对方张工的联系方式,他答应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给他打电话,他会帮忙解决。”

  宋援朝想了想道:“你和这个张工私下关系尽量搞好,这样,过几天亲自去一趟张工那边,带点礼物什么的,就说出差顺道去探望他一下,请个饭喝个酒,费用厂里报销,另外私下问问张工愿意不愿意来我们这,如果愿意来待遇从优,如果不愿意也没关系,以后技术上要有什么问题希望他能抽空帮帮忙,当然了费用什么的好说,实在不行送点礼物也可以。”

  “我明白了,就这个星期天吧,我等会去就订票,周六下午出发,争取周一赶回来。”佘亮答应道,虽然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一分厂派了技术人员陪同,可由于这套流水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流水线,再加上包装材料和之前不同,流水线的运转也不一样,时间太短一分厂这边的人并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术,普通维护虽然不成问题,可一旦有紧要环节出故障就麻烦了,必须要对方厂子派人过来。

  他们谈论的这位张工就是对方厂子派来的技术人员之一,而且是带头的技术人员,在安装调试的这些日子佘亮和他的关系不错,私下成了朋友,如果能把张工拉到自己厂子那么以后流水线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就算对方不愿意过来,私下帮忙接活也行,至少这样比通过对方单位再安排工作便利许多。

第488章 态度转变

  挖人,只是一个建议,但这个时代要挖人不是那么简单的。

  目前单位基本都是国营,在一家单位工作大多数人都是打算干一辈子的,甚至子承父业的也不在少数。

  “以厂为家”这句话在后世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但在如今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尤其是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像李叔那样多次遭遇打击,被厂里长期压着的话,一般是不可能有更换门庭的想法。

  人才流动这句话真正开始还是在九十年代中期,现在的人才流动非常有限,就连普通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往往第一个考虑的是国有企业编制,其次是大集体编制。

  在大家看来,进了国企就是端上了“铁饭碗”,至于外资才刚刚进入国内,给资本家工作是被人看不起的,而私人企业目前根本没有,私企真正出现还有些时间呢。

  所以宋援朝对佘亮说的这番话只是提上一句罢了,换句话来说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万一对方同意了呢?就算不同意也没关系,只要张工答应平时能抽时间来帮忙做技术指导也成,这样的情况在如今并不新鲜,在之后的几年里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更多。

  平时在自己单位上班,休息天去其他单位做指导什么的,这种职业被戏称为“星期天工程师”,换而言之就是利用周日的私人时间去其他需要自己能力的企业打工,用技术付出获得报酬。

  当然了,一开始这种报酬很少谈钱,因为拿了钱性质就不一样了。所以大家往往是用土特产来作为酬谢,比如说来一趟帮忙解决问题,走的时候送一大袋子花生、黄豆什么的,又或者提着半扇猪肉之类。

  礼尚往来,相互帮忙,这是人之常情,不牵涉到钱也就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中国人向来是很聪明的,尤其是体现在这种方面,而现在宋援朝这样交代佘亮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位技术能力极强的张工招揽为一分厂的“星期天工程师”。

  生产和设备方面的问题和佘亮交代完后,宋援朝继续在车间呆了一会就先离开了。

  回到办公室,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许伟办公室的电话,片刻后许伟敲响了办公室的门。

  “老许来了,来来来,坐坐。”许伟到来,宋援朝很是客气地向他打着招呼,同时把一杯刚泡好的茶摆在桌上。

  “宋厂,您找我是……?”许伟道了声谢,坐下后询问。

  经过几次敲打和拉拢,现在的许伟已经彻底对宋援朝服气了,相比刚来的时候显得低调了许多。

  “嗯,有点事……”宋援朝递了支烟过去,许伟连忙双手接过,从口袋里掏出火柴先帮宋援朝点上,随后再自己点着。

  宋援朝看了许伟一眼,和颜悦色道:“这些天的工作怎么样?”

  “还……还行吧……”许伟一愣,神色有些尴尬回道。

  他也不是傻子,经过几次敲打许伟早就看明白了宋援朝对自己的定位,作为江大海摆到一分厂的棋子,许伟来之前是心情非常好的,说句踌躇满志也不为过。

  毕竟从一个供销科副科长一下子到了一分厂副厂长又兼管销售公司的职务,虽然级别是一样的,但手中的权利却和之前大有不同,再加上销售公司的发展之快整个供销科都知道,许伟对此有着极大期待。

  可到了一分厂后,一开始还算顺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伟渐渐感觉出了和自己原先预料的不同。

  从表面上宋援朝对许伟还算尊重,也给了他应有的待遇和工作安排,可实际上许伟从坐上这个位置之后就被挂了起来,上面有宋援朝这个总厂副厂长兼一分厂厂长的顶头上司在,下面销售公司有孙耀良这个经理在,他虽然兼管销售公司,可偏偏实际业务一点都没伸手的权利,别说孙耀良了,就连和他一起来的老鲁鲁宝刚都不如。

  至少鲁宝刚这个副经理现在已经接手负责了原本销售公司的直供销售渠道,每天干的精神头十足。可他许伟呢?除了职位稍高些外,却对实际工作根本没有权利插手,再销售公司内部小事孙耀良那边直接处理,大事由宋援朝说了算,他这个副厂长就是个摆设。

  想从其他方面下手也不行,许伟不是没有试过,刚伸手就被佘亮给直接挡了回去,至于其他的一分厂上下也和防贼一样暗地里防着许伟,从生产到保卫科再到仓库和其他技术科室,哪里不是宋援朝的人在?许伟根本毫无办法。

  之前许伟还准备用以前办公室的那套手段来试图改变这个情况,可问题这手段和小聪明根本不好使,而且还被宋援朝看似公正实际护短的敲打弄的一点脾气都没,亏得宋援朝没穷追猛打去江大海那边说自己坏话,要不然他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来二去,认清现实的许伟也死了心,开始在一分厂“躺平”。

  回想前些天孙耀良特意请他喝酒说的那番话,许伟觉得也有道理。

  这是国家的厂子,自己端着的是国家的饭碗,有些事这么较真干嘛呢?一分厂效益好了,自己不一样能捞到好处?至少现在奖金福利什么的宋援朝没半点亏待他,如果继续和宋援朝作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

  人家可是总厂副厂长,名牌大学毕业背景深厚,就连江大海和顾平都要礼让三分,江大海让许伟到一分厂是掺沙子的,可这个沙子怎么掺是有讲究的,人在就行,何必得罪人呢?上面领导再怎么争斗他们还是领导,自己一个小干部在其中表面过得去就行了,没必硬出头要当炮灰。

  孙耀良这番掏心窝的话让许伟不由得深思,仔细琢磨后觉得孙耀良的话的确有道理,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了,何必较真呢?这较真了自己又有什么好处?最终吃亏的还不是自己?

  就这样,改变了心态的许伟也变得低调起来,除了宋援朝交给他的后勤方面的工作外基本不再插手其他具体事务了,这让宋援朝很是满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