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237节(1 / 2)

  几天后,应安妮结束了金陵的旅程,她走的那天宋援朝和孙耀良抽时间去送她。

  离开金陵,应安妮先坐火车从金陵去沪海,然后再由沪海坐飞机直接去香江,她会在香江和应彩霞见面。

  在金陵的日子虽然不长,但这里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面前的这两个年轻人,更让她感触不少。

  此外,离别带着淡淡的忧伤,孙耀良虽然强颜欢笑,装出什么事都没有的样子,可无论是宋援朝又或者应安妮本人,都能感受出他心中的不舍。

  在站台道别,应安妮再一次向宋援朝感谢,感谢他这些日子的照顾和帮助,接着看了一眼神色中带着不舍的孙耀良,她笑着对宋援朝道自己要和孙耀良单独说几句话,宋援朝一听就乐了,自然不会拒绝,独自走到一旁摸出烟抽了起来。

  几分钟后,催促旅客登车的口哨声开始响起,宋援朝这才返回车厢口,帮着应安妮把行李送上了车厢,当火车缓缓启动时,他挥手向从窗口探出头来的应安妮道别,而在他身边的孙耀良更是用力地挥舞着手臂,等到火车开出站台时,孙耀良还跟着火车往前跑了一段,直至火车远远而去。

  “别看了,安妮走了……”望着远去的火车,宋援朝拍了拍孙耀良的肩膀。

  孙耀良点点头,神色有些失落,但比宋援朝想象的要好了许多。

  “她走之前和你说什么了?”宋援朝好奇地问了一句,没想他这句话刚问出,孙耀良的脸就红了,表情很不自然道:“没……没什么……就是普通的告别……”

  说着话,孙耀良捏这拳头的左手不自然地放进了口袋,在里面有一张小小的纸条,这张纸条是应安妮留给他的,上面有她在美国的联系方式,想到这,孙耀良在伤感之余又涌现出了希望和勇气。

  宋援朝没再追问,不过他从孙耀良微红的脸上看到了他想要的答案,笑了笑就招呼着孙耀良走,离开火车站后孙耀良直接去销售公司,而宋援朝去了南都总厂,因为今天要开厂办会议。

  古常军帮宋援朝拖延了几天时间,但该来的总归会来,今天这个厂办会议还是正式召开了。

  这次开会的人员比例常会议要少些,参加的除了江大海、顾平、古常军、项先荣、付庆红、施满林和宋援朝外,其他中层级别干部就两位,一位是劳资科的汤科长,另一位是供销科的刘科长。

  其他科室和车间都没参加,毕竟今天这个厂办会议的主题是关于供销科和销售公司,所以这是一个小范围的厂办会议。参加的都是厂领导,供销科刘科长作为会议内容的关联部门列席,劳资科作为人事科室参与其中。

  按照各自的位置坐下,很快江大海和顾平就进了会议室。

  “老古呀,身体怎么样?现在还好吧?”坐在主位,江大海没有马上宣布开会,而是对一旁的古常军亲切问候了一声。

  “谢谢大海书记的关心,我这是老毛病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古常军笑着点点头。

  “还是要注意养着,老毛病向来很麻烦,季节一变化就容易复发,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可不比年轻的时候咯。”

  江大海这句话引起了不少人共鸣,大家笑呵呵地说的确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等上了年纪后一些问题就慢慢出来了,对此各自说了一些关于平时保养的窍门和经验,一时间这个厂办会还没正式开反而成了中老年人讨论健康的茶话会了。

  笑谈了片刻,江大海等大家说的差不多了这才咳嗽了两下,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开始后,江大海首先谈了谈这个季度南都的经营情况,说了下关于总厂生产和销售的一些方面。

  由于这季度夏季原因,南都总厂不少车间放假休息,所以从整体产量和销售方面来看相比其他时段要下降不少,不过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每年夏天都是如此,这点大家都心里清楚。

  但在说这些的时候,江大海特意提到了目前一分厂的情况,他告诉大家在总厂夏季产量和销售下降的情况下,一分厂那边却是不断在创造新的记录。

  根据一分厂递交上来的生产和销售数额来看,上个月到这个月一分厂的产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分厂从建厂到现在的最高峰。同时,一分厂的销售情况也非常良好,销售额节节上升,突破了历史最高,这些都和宋援朝的工作努力分不开。

  说到这,江大海带头鼓起了掌,望着宋援朝的眼神中满是欣慰和赞誉,在江大海鼓掌的同时,其他人也热烈鼓了掌,许多人看向宋援朝的眼神中各自不一,其中古常军表现的和平常一样淡然,但他嘴角却挂着一丝笑意。厂长顾平露出了很是欣赏的表情,边鼓掌边向宋援朝微微颔首。

  至于其他人或多或少也带着一些钦佩,唯独只有和宋援朝不对付的施满林的掌声明显有些敷衍其事,望向宋援朝的眼神中还带了些嘲讽了幸灾乐祸。

  在一片掌声中,宋援朝站起身来向大家鞠躬,表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这些成绩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要还是在各位领导的帮助下和下面的同志努力配合做到的。

  目前一分厂虽然取得了些成绩,但这些成绩并不是骄傲的理由,相比其他厂子,尤其是国内的几家大厂,一分厂未来要走的路很长,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第473章 队友

  宋援朝的谦虚态度赢得了大家又一次热烈鼓掌,但当掌声渐渐停息的时候,早就按捺不住的施满林抢先说了一句话。

  “小宋厂长在一分厂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大家还不知道吧?小宋厂长在一分厂下面还搞了个销售公司,招了不少社会人员。呵呵,销售公司,好大的抬头呀,我们南都本来就有供销科,小宋厂长弄这么一套是不是有点不信任我们供销科的同志?还有这些社会人员的进入是不是也违反了我们南都向来的用人政策?这样做和当初贾凡同志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今天来开会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会议的目的,尤其是江大海一系的几个人。可谁都没想到江大海还没说正题呢,这个施满林就先跳了出来,一开口就把大多数人全给得罪了。

  宋援朝搞销售公司从程序上是没问题的,当初设立这家三产是经厂办批准后注册的,而且供销科也没表示任何反对意见。

  毕竟一分厂从开始就是半独立状态,供销科这边除了在一分厂派驻了两个供销员后就再也不管一分厂的供销工作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供销员前些时候又退休一个,剩下了李家福一个人。至于李家福在供销科本就是边缘人物,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发配到一分厂去,从这点来说一分厂的供销完全由自己负责。

  既然这样,那么宋援朝要设立销售三产供销科也乐于眼不见为净,在他们看来这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只是名义上好听些罢了。反正一分厂的供销任务和供销科没任何瓜葛,这反而省却了麻烦。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最初大家都不以为然的销售公司居然给宋援朝玩出了花样,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销售公司取得的成绩让上下大吃一惊。这时候江大海才注意到了销售公司的不同之处,察觉到了宋援朝成立销售公司的真正用意,迫不及待地开始朝着销售公司下手了。

  可就算这样江大海也是先私下找宋援朝商谈,又是拉拢又是许诺,还拿着大局观才让宋援朝答应了让总厂这边插手销售公司的方案。今天这个会议就是要确定一分厂和销售公司安排的会议,原本一切都在江大海的计划中顺利进行,可施满林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话,让会议最初融洽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宋援朝根本没理睬施满林,反而用询问的目光望向江大海。

  至于副厂长付庆红和供销科的老刘脸色都有些难看,施满林这句话不仅是在说宋援朝,还等于直接抽在他们的脸上,让他们心里很不舒服。

  “老施,销售公司本就是一分厂的下属三产,供销科是总厂的科室部门,宋援朝同志主管一分厂,一分厂的供销从最初就是自己管自己,如果按照你说的,那么这个山头早就立了!”

  付庆红虽然不高兴却没说话,但老刘就不一样了,他可是厂长顾平的人,施满林前面的话不仅针对宋援朝也针对了供销科,对此他毫不客气地就反驳。

  “我说老刘,你搞搞清楚,我可是为你打抱不平!”施满林装出一副很惊讶错愕的模样:“你是供销科长,这整个南都的供销系统不都归你管么?现在一分厂的供销直接脱离了总厂供销系统,你作为科长反而无动于衷?这是什么情况?”

  “你……”老刘脸色难看,正要开口说话,这时候副厂长项先荣开了口:“老施呀,你这话就不对了,什么叫无动于衷?什么叫都归老刘管?你这话里有问题啊!”

  项先荣横了施满林一眼,他和老刘都是顾平的人,虽然项先荣不负责供销,可作为生产副厂长他在厂里的地位不低,几个副厂长中他的排名和资格是最老的。

  原本项先荣就看不惯施满林,在他眼里这个施满林干啥啥都不行,除了打小报告告黑状拍马屁外其他一无是处。虽然供销和他没什么关系,但既然牵涉到了厂内的争夺,在顾平不便开口的情况下项先荣必须要说几句。

  “当初宋援朝同志向厂里汇报要求成立销售公司的时候,各位厂级领导都是同意的,至少也没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老施,我记得这件事你当时也是知道的吧?既然这样那么现在拿这个出来说又有什么意思?翻后账?鸡蛋里挑骨头?这可不厚道啊!再说了,销售公司现在在宋援朝同志手上搞的火火红红,这难道不是好事?如果按照你的说法,我们的同志把活干好了还要担责任?这天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另外,供销科是什么情况别人不了解你老施能不了解?老刘是供销科长没错,可老付呢?呵呵,我说老付呀,你别不说话呀,我看这老施是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呀,啧啧,你是不是现在开始彻底放权了?供销科完全由老刘说了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