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同生道的前世今生(三)71(1 / 2)

唐笠听着李传的讲述,心里稍稍有些诧异。

因为李传在讲历次大乱世的时候,语气虽然有些悲悯,情绪却还算稳定。而且就算是提到大秦朝的历代昏君,甚至包括篡秦的朱梁诸帝,语气中也没有什么不敬。

可当讲到北晋“八王之乱”时,唐笠感觉到眼前这位老人的呼吸都明显的急促了起来。对几位晋帝,包括结束秦末乱世的晋武帝司马炎和守住半壁江山的晋元帝司马睿,语气中都连半点敬意都欠奉。

其实唐笠也只是诧异,却并不奇怪。因为他能够明白李传态度如此分明的原因。

大秦朝,或者说是秦人辉煌了一千年,期间虽然也多有内乱,却始终都是横压天下的存在。胡人什么的,在武皇帝反击匈奴以后在秦人眼里从来都是手下败将甚至仆从。

即便是篡夺了千年大秦天下的朱氏父子,在李传这种人眼里大概也只是秦人内部之间的内乱而已。面对外族依然取得了多次大胜。

兴武皇帝中兴那次,大将军唐宏虽然也在内战中使用了胡族铁骑,可那是在其武力征服了大漠前提下的征调,和司马氏的借兵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说白了,唐笠之所以会下意识的感觉到诧异,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很多时候他还是会不自觉的把这里当成自己梦里的一个过于真实的游戏,所以代入感是有的,可共情方面实在和这个世界土生土长的秦人无法同日而语。

唐笠的走神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很快就继续认真听讲了。

因为李传很快就讲到了同生道的出现。

死后谥号元帝的司马睿看似保住了秦人的半壁江山,实际上却是抛弃了北方的秦人和大好河山。其与之后历代帝王虽然也有数次北伐,却始终没能成功。原因除的确力有不逮之外,李传认为其满足于偏安富庶江南,始终未尽全力才是根本原因。

司马家虽然抛弃了祖宗之地,同样被抛弃了的北方秦人却始终不甘心做亡国之奴,各地反胡起义此起彼伏。

实在是北方秦人想做亡国之奴也不可得,因为胡族就没把他们当人,地位甚至还不如胡人蓄养的牲畜。这些一辈子老实劳作的秦人不但是各胡族抢劫和压榨的对象,甚至还成为了胡人的食物。

比如羯族石勒大掠中原时,不仅抢劫钱粮,还掳掠秦人少女大肆奸淫,并将这些女子称为“双脚羊”,淫辱后直接充当军粮随意宰杀烹食。

永嘉之祸时,匈奴、羯、羌、氐、鲜卑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烧杀淫掠,中原秦人十不存一。

石勒称帝后(秦历一千一百一十九年,定都襄国,史称“后赵”),一次就屠杀秦人百姓数十万。其侄石虎更加残暴,强夺五万秦女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

当时的北方,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沿途树上挂满了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也挂满头颅,尸骨则被胡人做成“尸观”以恐吓秦人。

北方秦人最危险的时候,不但在武力上因为没有统一的组织对胡人毫无抵挡之力,甚至就连人口数量都已经无法占据多数了。

持续了近两百年的内乱和诸胡毫无节制的屠杀,让北方的秦人一度走到了灭绝的边缘。许多胡人统治力量强的地区,秦人的数量甚至只有胡人的一半;部分边郡地区甚至秦人已经绝迹,完全成为了胡人的牧场。

这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被异族征服和统治了,而是切切实实的走到了亡族灭种的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的秦人为了活下去,被逼无奈的开始了前赴后继的竭死反抗。

这些反抗有些是实在活不下去的秦人百姓自发的,很多则是有人在背后组织。

而这些组织者大多是一直散落流传在民间的各家各派,毕竟他们相对普通百姓有知识有文化,也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所以更加有组织能力。

其中除了有发动百姓反抗暴政传统的道家及其分支,也有自诞生起有着任侠抗暴基因的墨家,甚至还有一些不甘被异族统治的儒家中人。

其中儒家组织的抗胡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纯粹的不愿给异族做奴隶。

一种是利用地方威望组织百姓结寨自保。

一种是无法进入胡族政权权利圈的世家大族组织的私军。

但无论是百姓自发,还是道、墨、儒家组织的义军,初期因为力量过于分散全都不是凶悍胡人的对手。虽然前赴后继,却无一例外的全都迅速失败了。

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北方民间坚持抗胡的各家势力开始联合,这就是同生道的雏形。

各方抗胡势力联合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很快一只由秦人官吏、士大夫、士兵、流亡农民组成的义军就活跃在黄河南北两岸,无论声势还是战斗力、活动范围、持续时间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支秦人反抗军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十分悲壮的名字----乞活军。

很可惜的是,乞活军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特别统一的领导核心,各部之间虽然互有支援配合,大部分时间还是各自为战。最后在各胡族势力的联合围剿下不可避免的逐次失败了。

但是乞活军的奋战并不是无用的,虽然最终失败,其影响力却是无与伦比的,直接造成的几个后果十分的重要。

一是向诸胡展示了北方秦人的血性,终于让其意识到秦人不是任人宰割不会反抗的牲畜,使得胡人对秦人的杀戮有所收敛。

二是让散落在民间各家各派意识到仅仅合作是不够的,必须要更进一步融合以形成一个号令统一的坚强领导核心。北方的各家势力、学派开始了相互融合和自我革新。

同生道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正式诞生的,主要由道、墨、儒三家弟子为核心,也吸收了其他散落民间的其他小学说的力量。

各家成员在残酷的现实下和血腥的战斗中最大程度的摒弃了门户之见,先是歃血为盟进行人员融合,而后各家的思想和学说也根据现实需要逐渐有了很大程度的融合和改进。

比如道家就接受了儒家“有为”的观点;墨家也不再固守“非攻”的传统准则;儒家同样以“复古”的名义吸收了很多其他各家的观点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采各家之长”的自我变革。

同生道的“同生”二字就有“求同存异、同生共死、天下大同”之意;最后的那个“道”字,也不是道家的“道”,而是诸子百家思想中都有的“道统”的“道”。

其首领也不称什么“首领”、“道首”、“教主”,而是被称为“大师”,“大师”之下均为弟子,只是职责划分上有所区别罢了。

这一点听得唐笠有点目瞪口呆,心想这已经有了初级的“平等”思想了啊!

三是乞活军的大规模抗胡虽然失败,却只是势微而并没有真正消亡,其影响力始终都在。

灭亡后赵乃至羯族,一度建立冉魏政权的天王冉闵就是乞活军的后人。

冉闵的父亲冉良曾是乞活军的一员,其所在的部队被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击败时被俘。

当时北方秦人处境艰难,很多人未成年就已经拿起刀走上了战场。冉良被俘时就只有十二岁,却已经十分骁勇,被石勒之侄石虎看重收为了养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