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同生道的前世今生(二)70(1 / 2)

而儒家虽然在控制地方方面比道家稍强一些,却也没好到哪去。

到九世成皇帝赢骜后期,不断壮大的世家大族不但已经事实上统治了地方州郡,甚至开始串联试图把持朝政。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关西世族集团和山东世族集团。

其中占据朝堂优势的关西世族集团虽然也以研习儒家为主,却有不少经营同时还兼习法、道等家。

而抱团与其对抗的山东世族集团则大多是比较纯粹的只单研习儒家。

可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儒家已经彻底统治了朝堂。其他各家或主动披上了儒学的外衣成为其附庸,或更多的在山野民间私下流传。

为了维护皇权不被持续侵夺,自成皇帝起开始大力扶持外戚以对抗世家大族代表的相权。

由此,君臣矛盾逐渐激化,终于在十一世平皇帝赢衎时出现了一个异数----王莽。

之所以说王莽是异数,因为他既是外戚,同时也是正统的世族子弟。

双重光环加身的王莽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篡夺了赢氏政权,改国号为“新”。

可篡秦成功的王莽从相权代表一夜之间变成了皇权本身,立场的变化让其好像突然间成为了另外一个人似的。其实行的一系列十分激进的改革政策,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打击尾大不掉的世家大族。

这些政策极大的损害了各地世家豪强的利益,引起的反弹很快就使其兵败身死。第一次中兴大秦的赢秀虽然沿用了祖制旧称,帝号仍为秦十四世,世人却更习惯称呼其死后的谥号“光武”。

由于光武帝夺取天下的过程极大的受益于各地世家豪族,尤其是以河北、南阳、颍川三地世家为代表的山东世族的支持。作为回报,统一后山东世族集团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在战乱中损失惨重的关西世族集团,成为大秦朝堂的主导者。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将都城东迁至洛阳。

如此一来,儒学以外的各家再受重击,基本上被摒弃在了朝堂之外。

更有甚者,自新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二十年的大乱,随着天下人口损失大半,各家流传于民间的力量也遭到了惨重的打击。

自此,儒家彻底奠定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绝对统治地位。

随之而来的还有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相权的不断膨胀,对皇权的侵夺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故光武帝后的十三帝(另有三帝无帝号)才大多年幼且短命。

世家大族无节制的膨胀不但让皇权衰微,还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个是巨头世族的出现,那些所谓的“四世三公”、“五世三公”的显赫家族,其实就是巨头世族垄断朝政权力的一种表现。

另一个就是毫无节制的土地兼并。

光武皇帝借由新末大乱、人口减半而重新分配的土地,很快就再度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其程度还要远远超过王莽篡秦时期。

终于在二十五世灵帝时,再也活不下去的百姓又一次揭竿而起。

因为起义百姓多带黄巾,史称“黄巾之乱”。

黄巾军的组织者和领袖是创立“太平道”的张角兄弟,而太平道则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所以“黄巾之乱”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被排挤出朝堂的道家对儒家朝廷的一次反击。

灵帝为了快速平定黄巾之乱,从大臣计,颁诏允许各地可以自行募兵,地方军阀开始形成。以至黄巾军势微后,天下反而更乱了,皇帝成了各方军阀手中的玩物,最终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二十五世灵皇帝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昏庸之主,做的唯一的一件正确的事情,应该就是提拔并信任了一位上天赐给大秦的盖世英雄。

出身社会最底层的唐宏起于边塞,成名于击败鲜卑入侵幽州之战,其传奇的一生有六大功绩。

其一成名后遵朝廷旨领兵四处平叛,稳定了西北两疆和冀州粮仓。

其二招抚黄巾军余部在并州屯田,活民数百万。

其三北上远征,击败鲜卑人征服了大漠。

其四扶立幼主,征战天下。

其五改革国政,重兴黄老。

其六功成身退,放弃权柄,戍守边塞。

朝廷也没有亏待这位天赐柱石,唐宏生前官拜大司马、大将军,爵封晋阳侯,死后更是追封晋阳王。这也是存在整整一千年的大秦朝,举世公认的唯一一个被绝对认可的异姓王。

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人眼中必然会成为新兴巨族的唐家居然自唐宏后并无显赫传承。一是因为唐宏一生无子;二是因为唐宏两个女儿虽同封皇后,却从不干政,也从不培植外戚势力。

开始的时候唐笠还很诧异李传话语中对于唐宏的推崇备至,待听到“重兴黄老”时才恍然大悟。

虽然李传到这个时候也没正式说到同生道的起源,但唐笠心中早已了然其必是道家一脉。

其实唐宏扶持道家再入朝堂并不是完全因为其个人喜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次中兴的中坚力量其实是其当年招抚的黄巾军。

尤其是在军中,黄巾系将领的数量虽然只占了不到一半,底层士卒和基层军官却有七成都出自黄巾,剩下的三成则来自归附的大漠胡族。

不同于尊崇黄老的黄巾系,胡族铁骑是没有什么政治倾向的,完全就是服唐宏这个大将军本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