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发动底层士兵(2 / 2)

心理一转变,所有人顿时就放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围着三个棍子扎起来的“大盾”一般瞅一边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平顶的最好,在顶部开几个小缺口就能解决固定长矛的问题,而且制作起来还要更简单得多。

唐笠的这番操作不但让所有士卒都更放得开了,就连心里仍有保留的李程和陈道清心里对他也不自觉的更多了几分叫做认同感的东西。

这只是盘古军此次战后讨论的内容之一,其他的很多小范围并没有讨论清楚的细节也都让所有人都参与了进来,结果大多得到了更好的解决。

比如说还是这个防骑兵的大盾,小范围的讨论只确定了大致的形状还没完全讨论清楚,至于如何制作更是没人知道该怎么弄。可几个曾经做过木匠的普通士卒就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太行山里最多的就是树木,选其中结实粗壮的做成板材,简单拼接后就是大盾的主体。没有包裹的皮革或铁皮,就用几层坚韧的树皮代替,虽然肯定不如军中制式的结实耐用,但至少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其他的问题也大多在这种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决。

比如配合巨盾的长矛,就有士卒提出就用那种手臂粗细、长得高大笔直的树木整棵制作。至于顶端矛头的问题,用火烧一下就行,这玩意很多老百姓都会弄。因为铁质农具太贵,铁又是胡人严控的战略物资,普通秦人百姓的农具大多就是用这种法子做成的木头家伙。

这种原始的硬化办法实验之后效果出奇的好,就连一直头疼的如何加装铁质矛头的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压根就不用装,反正这玩意刺进高速冲击的战马后也很肯定会折断,装不装都一样,还不如重新做一根新的方便省事。

李程提到的那种北魏王庭禁军中用的那种精良脚踏弩虽然没人会做,但简易的弩却成功的被几个常年玩弓的老猎户做了出来。那玩意不追求极限威力的话本就不难,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原来的弓稍稍改造一下就行,大致就是加个木柄和发射用的机扩。

这样改造得到的弩弓虽然威力远远比不上李程在晋阳见过的那种强弩,射速也要比弓慢了很多,却可以持续瞄准,在相对并不善射箭的秦人士兵手中精确度要比弓箭高得多。

实验了多次改造后的成品后,唐笠果断下令只留下了一百张制式强弓给如老桩、齐大毛那般善射的士卒使用,其他的全部改造成了弩。毕竟对于不善射箭的人来说,射速再快射不中也是白搭,远不如慢一点但能射得中强。

至于威力也相比改造前有了些许提高,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仅凭手臂的力量就将弓拉到满弦的,弩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可以用脚借助腰部的力量来上弦。

最后的骑兵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之前所有战马除了唐笠和各队的正副队率之外全都归老桩的斥候队使用,但斥候队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只是会骑马而已。

北方被胡族统治的二百年,秦人虽然处于社会最底层,会骑马的比例倒是比以前承平的时候高很多。至少马匹对于时长能见到胡人骑兵的北方秦人来说再不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稀罕物了,能接触的到的机会也不少。

尤其是那些原来的北魏官军中的秦人士卒,虽然本身都是步兵,很多人平时却要给胡人老爷当奴仆,伺候战马就是他们日常劳役中很重要的一项。接触得多了,很多人自然也就会骑马了。

当然,像李程那样骑战本事厉害的很少,因为他作为原官军的百将是拥有自己的战马的。

为了解决骑兵兵源问题,唐笠干脆在军中搞了一次大比武,所有会骑马的盘古军士卒全都参与了进来。项目就是最实用的操控战马、奔驰突刺劈砍以及骑射。

最后选出了最厉害的五十人组成了新的斥候队,骑战功夫最厉害的李程直接被唐笠转而任命为了斥候队的新队率。老桩则被唐笠调回身边做了亲兵队的队率。

这个安排可谓是人尽其用,老桩对次倒是也没有什么个人得失方面的不爽,只是私底下和唐笠说了自己对李程忠心方面的担心。

对此唐笠表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老桩就没再说什么。

其实唐笠自然也有那方面的担心,但一是手下实在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放着李程不用实在可惜;二是他觉得自己要是连留住李程心的信心都没有,那也不用指望以后有啥大出息了。

再说根据斥候零星下山探查回来的各类消息,唐笠判断后秦和北魏的拉锯战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而己方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后秦的占领区,李程这种原北魏军官想要突破后秦军的战线回到北魏地盘根本没有可能。纵使此时的李程有二心,回不了北魏也是没辙,难不成去投羌人?

这段时间里唐笠自己带着盘古军也不会一直藏在山里闲着,后续的一系列动作要是还留不住李程的心,唐笠觉得自己也不用混了,顶多也就只能做个随时可能被剿灭的山大王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