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又去劫粮(1 / 2)

存在了千年的大秦朝或者说是秦人十分重视农耕,北方很早就推广了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华夏的小麦种植。

这种最早来自西亚的粮食作物起初在华夏的地位并不高,主要是其最初产量不如原生的五谷。

华夏最初的五谷就是稻、黍、稷、麦、菽。

其中的稻就是水稻,华夏是原产地,据说河姆渡人就已经驯化了水稻,只是华夏原产的稻种产量不高,引进了南方的占城稻种后才逐渐成为南华夏的主粮。

黍就是黄米,华夏原生的重要作物,在小麦和水稻大面积推广前是华夏的主粮之一。

稷是什么说法不一,一说为谷子,一说为高粱,一说为不粘的黍,总之也是华夏原生的重要作物,在小麦大面积推广之前是北华夏的主粮之一。

麦就是小麦,其实不是华夏原生驯化的作物,它源自于遥远的西亚,早在商周时期就被引进了,只是前期产量不高。不过这种作物在产量方面的潜力显然要比华夏原生的其他适合北方的粮食作物要高很多,在秦统一六国并彻底稳定天下后不久就渐渐成为了粮仓的主角。

当时华夏还有另一种主粮叫菽,就是豆类,主要指大豆。

盘古军所在的铜川县地处古并州,也就是后世的山西地区,相对比较缺水,所以粮食种植以黍、稷、麦、菽为主。

其中小麦的地位最高,通常在九月种下,来年四月收获,就是夏收。紧接着就要种下黍、稷和菽,四个月后就能成熟,其八月的收获就是秋收。勤劳的秦人百姓在短暂休息个把月后就要开始冬小麦的播种,来年四月进入下一个轮回。

总体算下来算是两年三熟。

当然,古时没有化肥,地力支撑不了连年更重,通常都是采用轮耕的方式对地力损耗严重的更低进行休耕。

到八月秋收时,后秦和北魏两军还在上党一线拉锯。唐笠在山中已经整军训练了近两个月,存粮也消耗了一大半,各种形势决定了他必须要带队再次下山去抢粮。

唐笠自然不会带着盘古军去抢普通百姓,一是因为下不了那个手;二是敢那样做的话,难保手下不会造反。

要知道,这只盘古军的士兵不管是什么来源,全都经历过诉苦大会,可以说“杀胡报仇、保护百姓”就是其存在的底层逻辑基础之一。唐笠要是带着他们祸害百姓尤其是秦人百姓,就地溃散不一定会,但立刻变成一伙彻头彻尾的山贼土匪则是肯定的!

而做山贼土匪是没有前途的,眼光稍稍放远一点,就连生存都无法长久保证。在胡人当道的华夏北方,拥有武装的秦人势力只能一刻不停地持续壮大,否则必将被腾出手来的胡人剿灭。

另外,此时的铜川县,唐笠就是想抢百姓也做不到,因为早就被后秦军洗劫一空了!

铜川县本就是两方拉锯的地界,十来年前还是后秦的地盘呢。此次后秦虽然抓住机会将战线推进到了上党城下,可一时半会儿也没将此地的百姓当成自己人。

打仗不仅需要军队还需要运输辎重的民夫,铜川等上党以南地区的秦人百姓,能干活的无论男女全都被抓去做了苦力,只剩下了干不得重活的老人和孩子用命在家秋收。

而累死累活拼命收下来的粮食又被统统征做了军粮,至于累死饿死了一半的老人和孩子吃什么?那就不是后秦军考虑的问题了。

甚至在他们看来这些人死绝了才好,死绝了既能节省粮食,又能让剩下来的都是壮劳力。壮劳力既能干活还能当炮灰,至于孩子死绝了,等这些人老了之后要怎么办?这又不是后秦要考虑的问题了。

因为等到那个时候这里到底是谁的地盘还不一定呢!

百姓无粮又不能抢,盘古军能抢的就只有后秦军的运粮队了。

而下山前唐唐笠对接下来战斗的难度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

因为他很清楚,不同于之前的几次不是偷袭就是主场游击,这次是实打实的平原战斗。但凡伏击运粮队之时发生一点意外,对于盘古军目前这缺乏平原战斗经验的几百号人来说,遇到同样是秦人的伪军步兵还好,要是遇到胡人骑兵他心里实在是没底。

而实际情况要比唐笠想象中的更加严峻和残酷。

唐笠带着盘古军下山是在秋收结束之后,提前的话很容易遇到护粮的后秦军。羌人对于本地成熟的粮食还是很重视的,肯定要派出正规军防止有人抢粮。当然,这个主要防备的对象肯定是突厥游骑,那可是能抢就抢,抢不了就会毫不犹豫的一把火烧掉的存在。

盘古军下山后路过的第一个村子人已经死绝了,土墙草顶的破屋子里零零散散的二三十具尸体全是老人和孩子,每一个肚子都是鼓鼓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