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金榜题名(2 / 2)

不到翌日午时,贵南县城便遥遥可见。

没了钱财事小,丢了路引事大。

这个年代没有个人身份证,户籍这东西只记在本地的衙署之中。好在顾安作为这贵南县里为数不多的秀才,虽不敢说有什么交情,却也见过几次本地的县尊、县尉和一众衙役。

想来他们不会为难自己。

贵南县的县城不大,说是县城,只是因为有座县衙而已。四面不见围墙,也没几个商铺。若与临洮府相比,浑然不如前者治下小镇富庶。

不过半柱香的工夫,便已来到县衙门前。

那衙门从外面看凋敝的紧。

门前两根立柱已失了颜色,半露木色半乌黑。其上大匾金漆掉了精光,只留下点点坑洼和风雨痕迹。门前两座石狮子倒是仍虎虎生威,只是黄土掩埋之下,再没半点光彩。

冤鼓是不能坏的,只是鼓架早已裂的不成样子,虽咬牙支撑着。但想来若是有人鸣冤,只怕几下就能震碎。

顾安自是知道这县衙的模样,秋月虽是第一次来却也毫不吃惊。

大抵县衙都是这个模样。

这并非顾安恶意揣测,从贵南到临洮府,一路之上他便从未见过一座气派的衙邸。

据说这是因为一来如此可以彰显衙门廉洁,二来知县几乎都是三甲进士出身,大都不能在自己故乡任职。大卫官员每年一考核,五年一调度,几乎很难一直坐在同一个位置上太久,修了自己也用不了几年。县令则要比知县整整高上一品,大都是六部发往各大县所谓的基层镀金,更是难以长久,也更不愿意多耗费时间精力去修县衙。

不过据说也只是据说而已,其中真伪顾安还并非官场中人,自然是不知道的。

此刻还不到午时,县衙大门洞开。边远小县,自然不可能有什么看门衙役。

也没指望能喊出什么人来,何况官衙门前大喊大叫也不成体统,当下一迈步便走进院子。

院子很小,与县衙大门正对着的,就是所谓的“亲民堂”,也就是县尊审案的高堂。穿过高堂,又是一座长院,约有二十多丈长。四道大门。一座正门,只有县尊或有各地官员来访时才会打开。

另外三座小门,一座六房门,一座典史门,一座是快班门。

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县衙是其实是很大的一座府邸。典史门里自然是典史办公的地方,快班则是寻常百姓所说的捕快待的地方。俗话说快、状、皂三班衙役。捕快是专门负责查案,稽捕的。六房门则是县衙六房所在的地方,大抵和朝廷里的六部是差不多的功能,只不过缩小到了一个县里。

顾安没去过太多县衙,也不知这是标准制式还是各地有各地的模样。

当下推开六房门,又是一座奇大无比的院子。院中不见几个人影,只是有人见到顾安进来,便立刻走了过来。

顾安一见之下只觉有几分眼熟,却想不起对方名字。

看穿着似是站班皂隶,从前应当见过。

当下拱手道:“公差请了,学生前些日子往临洮府乡试。回来的路上遇了山匪,丢了路引。”

顾安好歹有功名在身,见了衙役自然无须太过客气,当下表明来意道。

皂隶待走得近了,这才仔细打量了顾安一番。只是神情怪异,有些不确定的长揖道:“可是顾安,顾仲景老爷当面?”

顾安一愣,当下急忙摆手道“学生一届秀才,何敢称老爷。”

却听那皂隶媚笑一声,道:“莫非老爷还不知道,前些日子乡试放榜。老爷中举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