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逃离长安93(1 / 2)

十二日后晌,唐明皇驾临勤政务大楼,看到上朝的官员已经没有几个了。他又一次重申御驾东征。这几个官员听罢,觉得陛下话里有话,遂在心里疑窦丛生。一般情况下,皇上说话一言九鼎,唾个唾沫都砸个坑。如今,内无救兵,外无援兵,做为一国之主,说个来,倒过去,因此,确是令人难以置信。

接着,唐明皇当即做出相应的人事安排,表面文章紧扣“御驾亲征”,暗地里却在为“幸蜀”做准备。

为了向西逃跑便利,散朝后,唐明皇即从兴庆宫(也叫南内)挪到玄武门西边禁苑(又称北内)之未央宫。此举意在打马虎眼或障眼法。当时,长安的大明宫称东内,太极宫称西内。

到了晚上,凭借夜幕笼罩,唐明皇特意下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整顿禁军,厚赏钱帛,并从御厩里挑选良马九百多匹,用以保驾护航,整装待发。

次日凌晨,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年过古稀的唐明皇携带着杨贵妃及其姊妹、太子、皇孙、杨国忠、嫔妃、亲王、高力士、陈玄礼、韦见素和负责一路之上安置的知顿使魏方进以及上千名禁军将士,在他们的簇拥护卫下,悄然离开未央宫,西出延秋门,朝着渭水的咸阳桥行进。

他们前边走,后面哩哩啦啦有少数朝臣闻讯赶来。

临行时,杨国忠建议焚烧国库,不给叛军。唐明皇表示反对,他伤心地说道:“还是留给叛贼吧,要不他们会盘剥老百姓。”

没想到,唐明皇这一句肺腑之言,让护驾的众人无不感激涕零。

就这样,逃亡队伍匆匆过了咸阳桥。杨国忠马上下令放火焚桥。前面行走的唐明皇听罢内侍奏报,便命令赶紧制止杨国忠这一行为,且道:“咱们大家伙都是逃出来的,后面还会有很多人也要逃难,如果把后路断了,那他们怎么能逃生呢?”他马上派遣高力士骑上快马前去,组织人扑灭了焚烧桥的柴禾火焰。

这天早朝,一些朝内官员依旧来到兴庆宫,他们走到宫门,依然听到了计时的漏声,看到肃立的卫队。可等到宫门打开,方看见一群宦官、宫嫔慌里慌张乱纷纷地跑了出来,有的宫嫔衣衫不整披头散发。这才明白,皇上已经偷候摸候地逃跑了。

顿时方寸大乱,感觉大祸临头,末日临头。皇宫内乱作一团,宫嫔、宦官纷纷哄抢,看到嘛哩值钱就赶紧捞摸,装入囊中。到了后晌,有人赶着驴车进宫里驮运抢劫来的钱财。整个宫内没有人管理。

京师居民惊慌失措,也不知道往哪里逃安全。俗话说得好:随大流,不挨揍。于是乎,分道扬镳,安身立命为最。

后来,京兆尹、西京留守崔光远一看强敌来袭,为了京城安全,也为了黎民百姓不受侵害,便派遣儿子代表他去洛阳诈降。燕王安禄山深知,他消灭的是抵抗武装,而不是老百姓,于是便下令他原地待命,以维持京都长安的秩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