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兵不厌诈89(1 / 2)

兵法云:兵不厌诈。驻扎在潼关东面的燕军将领崔乾佑,总是寻找作战战术,伺机发动攻击。这天,他为了引诱唐军出关,便留下老幼残兵几千人在潼关外面做诱饵。这一排阵布局还没有践行多久,就被李唐王朝的中使发现了。中使立即回京奏报:叛军将领崔乾佑手下只有三千多名士兵,并且大都是老幼病残,战力不堪一击,朝廷应该尽快发兵出关,一举消灭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这其中作祟成分少不了杨国忠暗中授意。

此时,唐明皇获悉后,喜出望外,也不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计划,以为守将哥舒翰抱病怯阵,便发出十万火急战报,敦促哥舒翰出兵。

有道是:军令如山倒。尤其皇上敕命,更是必须遵守执行,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还是虎狼群,都要冲锋陷阵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然而,哥舒翰接到最高指示,他没有立即执行,而是坚持固守城池,并上疏道:“安禄山用兵多时,早已做了充分准备。臣预测叛军是在用羸师做诱饵,引我上钩。如果仓促出击,那就正中叛军的阴谋诡计。况且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占据关隘,利在坚守。不要着急,总会有消灭敌人的时候。目前诸道募兵,还有很多兵源没有会集,何妨再观敌瞭阵一会儿,一旦贼人有变,再行出兵也不迟。”

与此同时,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大将军正联名奏疏,要求将革命进行到底,乘胜追击,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令贼自溃。

唐明皇看着这两份奏疏,一个要继续出击,一个要据险固守。这可如何是好?他翻来覆去,举棋不定。杨国忠奏道:“哥舒翰统领二十万大军,可谓兵多将广,即便不能立即收复东都洛阳,也应该尽早夺回陕郡才是。难道让叛贼区区几千人就把官军给吓住了吗?如果还不马上出兵,老么劳师费财,坐等叛贼内部瓦解,臣担心一旦贼势不衰反盛,那么,官军将面临自己把自己打败的境地呀!”

唐明皇听罢,觉得杨国忠说得也并非没有道理。此时,老态龙钟的唐明皇忘掉了祖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是一个人呆可可地发愣,进也,守也,然而何时而乐也?遂狐疑不定。杨国忠见状,不禁喜从心中升,便再次进谏道:“作战,务必抓住战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郭李联军从河北切断叛贼后路,哥舒翰痛击贼首,让不二之臣安禄山首尾不得兼顾,肯定会意乱神慌。臣得到中使可靠情报,安禄山还痛骂谋士高尚、严庄,说非他娘的撺掇造反,这下可糟了,进退两难,真后悔不该起兵造反。这时,叛贼茫然失措,不如迅速出击,打他个措手不及,进而早日勘乱结束,岂不美哉!”

唐明皇沉吟道:“在郭子仪李光弼奏疏中,一再强调要据险固守,不要擅自出兵。潼关是京都长安的东大门,一旦失守,则长安不保。做为久经沙场的两位将军,他们献策也不是没有道理。”

杨国忠挑唆道:“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些边帅一向互相猜忌。郭李这样做是怕哥舒翰夺得军功第一名。”

杨国忠说出的这句话,就像一根针扎进了唐明皇某个穴位,让他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哎呀呵,爱卿说的有道理,不可不慎!功高震主,如果让郭子仪拔得头筹,那朕如何安心?到了那时,封他什么官职也无所谓,只有李唐江山恐怕不保了。”

唐明皇为了制衡朝廷,除了皇上,什么人也不能只手遮天,威胁家国一主地位。随后,唐明皇当即拍板,连续派遣中使去潼关,敦促哥舒翰出兵。由此看来,唐明皇虽然年事已高,可大事并不糊涂。至于官军一打败仗,或者失策,就说人家昏庸无道,这是没有看透人性的主观意识在作祟,亦或以假装糊涂来蒙蔽世人。

就这样,一道道圣旨接踵而至,哥舒翰看到这些,他万般无奈,于六月四日,只好领兵冒头出关作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