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风雨同舟77(1 / 1)

颜杲卿一家子为了捍卫李唐尊严,精忠报国,三十多口人死于安禄山屠刀之下。唐明皇看罢战报,老泪纵横。他感慨道:“朕原以为河朔二十四郡,竞无一个忠臣。看来,这些忠臣都被李林甫弃之于野了。”

宦官高力士乘机劝道:“现在,戡乱工作就指望哥舒翰跟郭子仪了,还有一个李光弼,愿大家厚待他们。”

于是,唐明皇敕命郭子仪停止围攻云中,返回朔方,然后领兵进取洛阳。并下令郭子仪挑选一个得力良将分兵出井陉,进取河朔,直捣安禄山老窝。

这个郭子仪早年中过武状元,大半生军旅生涯。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郭子仪生性忠厚,绵里藏针,智勇双全。他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不打无把握之仗。

洪水泛滥,需要大堤防护。同样,非常时期,也需要一个大人物出现。郭子仪遂上疏荐举李光弼。这两个人的关系就像胳膊离不开腿,在日常生活里,比如下象棋,你臭败我,我臭败你,各不相让。可在正经场合,两个人配合默契,惺惺相惜,骨肉之情,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称“郭李不分家”。

几天之后,制下,以李光弼领衔河东节度使,并给他配备了朔方军一万人马。

李光弼出生于公元708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至天宝初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天宝八载(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年),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李光弼以身作则,治军有方,训练有素,在各大军区中颇有英名。这个人擅于打运动战,敢打硬仗苦仗。常常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他生性脾气倔强,刚硬,在政治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这种惊心动魄的壮举,李光弼当之无愧也。

一日,郭子仪备下薄酒,为革命战友李光弼饯行。可是,郭子仪一等不来,二等也不来。帐前小校见状,回禀道:“李将军在营帐内设祭,正在参拜,属下不敢入内禀报。”

郭子仪说道:“额,既然如此,我自己过去看看。”说完,便带了这名小校前往李光弼所在地。就这样,在帐前小校的引导下,郭子仪来到了李光弼营帐内。

郭子仪定睛一瞧,只见李光弼在一桌上设了已故大将军王忠嗣的灵位,并供上了鱼肉等祭品,燃着烛香。李光弼见郭子仪过来,刚要张嘴说话,被郭子仪示意不要出声。但见郭子仪在灵位前跪拜起来。

李光弼慌忙上前搀扶,动情道:“李某虽然是将门之后,可是,真正让我懂军事晓方略,还有为人处世方面,都是在王大将军那里学来的。今天是恩师的诞辰日,李某设此牌位祭奠,聊表属下心意而已。”

郭子仪深情道:“王老将军跟我是老乡,也是我的老前辈,更是我敬重有加的将帅。”

李光弼沉吟道:“我跟哥舒翰均是他的属下与学生。在奉命攻打吐蕃的石堡城时,他说过‘忠嗣岂以数万之众易一官乎!’这句话让我永志不忘。”他说到这里,喟然长叹,接着说道:“我听说,王老将军早就给陛下奏谏,说安禄山迟早要造反。只可惜,陛下把良言当成了耳旁风,却听信谗言,贬谪了老将军。后来,又被奸臣追杀,即便这样,陛下也不曾追查。从古至今,忠贤之人能够经纬治国,却躲不过谗言陷害,自身难保。俗话说,用着朝前,不用者朝后。不知今后你我二人,是不是能重蹈覆辙呢?”

郭子仪听罢,沉思良久,不无感慨道:“就怕以后咱俩也未能幸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这样,正值国难当头,作为吃国家俸禄的臣子,理应精忠报国,别的则交给天意好了。”

随即,郭子仪把李光弼请到自己的主帅大帐,宣读了唐明皇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的诏书。李光弼慌忙下跪叩谢。郭子仪让小校把准备好的酒菜端上来。就这样,二人临别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推心置腹促膝而谈。

酒兴阑珊之际,李光弼慷慨陈词,道:“戡乱一开始,陛下就盲目轻敌,便让封常清临时召募数万乌合之众仓促上阵,那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吗?这是陛下失误之一。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偏听宦官边令诚谗言,下敕进行诛杀这两位将军,这是陛下失误之二。陛下下诏御驾亲征,又被杨国忠劝阻。陛下自己不能亲征,还不放心太子,诏书作废,民心大失,这是陛下失误之三。朝廷里,难道就没有能征惯战的将军吗?非得逼迫一个身患重病的哥舒翰挂帅征讨,这就是陛下失误之四。如果继续下去,咱两个为国捐躯倒无所谓,就怕江山难保国将不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