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改元天宝44(1 / 1)

杨玉环做了女道士,便不再是王妃了,与寿王李瑁的婚姻关系到此也就结束。至于她的道号“太真”,源自道教修炼用语“仙方名金为太真”。前脚进入道观,二返脚就与皇上厮混。

那一次,她头戴黄冠,身穿道袍,便应召跟随皇上大驾第二次去了骊山华清宫。这次私会,二人无所顾忌,仿佛干柴遇上烈火,熊熊燃烧起来。这种随心所欲,鱼翔鸟飞的日子只过了八天,因皇上有国家大事急待处理,二人不得不以缺憾收场,草草回到了京师。同年十月,二人第三次赶去骊山华清宫,男欢女爱,尽情享受雨露之泽,这一个猛子扎进爱河竟然畅游了二十多天。皇上住在兴庆宫,杨玉环所住的内太真宫就在大明宫,是皇上特意在此地建造。以前,可以通过“复道”从大明宫到兴庆宫,这种往来不是光明正大,而是以偷偷摸摸的行为进行,实在不方便。这次从华清宫回来之后,皇上便干脆让杨玉环住进兴庆宫,就这样,二人如鱼得水,耳鬓厮磨,形影不易。

娘子,是高力士首先称呼的杨玉环,后来从者甚多。其实,娘子是民间对家庭主妇的称谓。可是杨玉环这个娘子,显然另有它意,几乎达到了皇后一级的待遇。在宫里,嫔妃都是经过册封的,俗称“娘娘”,即便杨玉环承欢皇上,可终究没有得到册封。

就在这次二人去骊山华清宫度假期间,没有想到,次月,皇上的堂哥司空豳王李守礼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等到皇上处理完堂哥后事,他的大哥哥太尉宁王李宪传来噩耗。

那年冬天,天寒地冻,满树霜雪,就像穿了一身铠甲。此情此景,让不由地感喟道:“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俗话说‘树稼树稼,达官怕。肯定有大臣承受灾难,恐怕我快不行了。’”

一语成谶,李宪去世时,享年六十三岁,李隆基听到大哥去世的消息后,号啕大哭,第二天便下诏追封长兄为让皇帝,毫不避忌的谈起当年长兄辞让太子之位让自己顺利登基的恩情,他还追封宁王妃称皇后,其陵墓称帝陵,以皇帝之礼发丧。到出殡抬出灵柩时,正下大雨,李隆基派庆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数里,给他墓命名为惠陵。当初李宪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或许当初李隆基在上表请辞太子之位时是诚心的,但是他在诛杀韦氏集团时展现出来的杀伐决断的能力是李宪所不及的,如果当时的李宪坚决不让储君之位,以他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本是天经地义。而李宪这一让,不但避免了兄弟同室操戈,自已这一脉得以保全而富贵终生,更是让出一个开元盛世。

李隆基登基后,对大哥哥的恩宠有增不减,高官厚禄赏赐不断。李隆基刚一继位便晋升李宪为司空,后又晋升他为太尉仍兼扬州大都督之职,一个月后又加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四年,为避昭成皇后的尊号,把原名李成器改名为宪,改封宁王。

李宪为人恭谦小心,从不干预时政,也不与人结交,唐玄宗非常看重他信任他。而李隆基与兄弟们之间的情义很深,即使有人挑拨离间他们也还是友爱如初。每年李宪过生日的时候,李隆基都会亲自到宁王府上为自己的这位哥哥祝寿,长年累月的赠送奇珍美酒。四方进献的美味佳肴,只要玄宗觉得可口便会给宁王转赠一份,以致于李宪写下的谢恩奏表,每年多达数百页。由此看来,把这兄弟二人的关系比海深比天高并不为过。

短短时间,两位家人相继离世,皇上悲痛不已,便对文武百官说道:“天下,本来就是大哥哥的天下。可大哥哥固然请辞,非得让我坐,作为唐太伯,常名不足以处之。”

于是,唐玄宗给大哥哥李宪追谥号“让皇帝”。

孰料,李宪的大儿子汝阳郡王李又获悉后,坚决不同意,并上表肯辞,陈述父亲生前嘱托:不敢称帝号。可唐玄宗就是不同意。

册封那天,内府出御衣一套,让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把唐玄宗亲笔信放置在灵座之前,落款直书“隆基白”。后追赠宪妃为元氏为恭皇后,附葬于惠陵。

开元晚年,皇上李隆基越来越崇尚道教,企盼长生不老,富贵永兴,且达到了执迷不悟的地步。他听信太常博士王玙的建议,每年立春之际,便亲自到东郊设坛迎春、祭拜鬼神。不仅如此,还下令在京师、东都洛阳与各州建造玄元皇帝庙。一日,唐玄宗对文武百官说道:“朕在梦里见到玄元皇帝了,他告诉朕有一张自己的画像在京师西南一百多里的周至县的山间,你派人去请来,我与你在兴庆宫相见。”唐玄宗派人去验证,果然找到了老子的一张画像(应该是事先藏好的),差人把它拿了回来,并供在了兴庆宫里。接着,唐玄宗又派人画了好多张老子像,分送到各个州县的道观中供奉。

现如今,唐玄宗怕国运不昌,遂和国内众道家大师商议开元三十年改元的事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与磋商,于次年(公元742年)大年初一,皇上御兴庆宫勤政楼接受众臣朝贺之际,宣布改元天宝,大赦天下。正月初八,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奏:“微臣在丹凤门上空看见了玄元皇帝,他说,在春秋时著名道家关尹喜故居赐下了灵符。”此时,明皇李隆基喜出望外,便马上差人到函谷关关尹喜故居发掘,果然找到了灵符。因此,明皇遂下令在京师大宁坊建造了一个玄元庙,专门存放供奉灵符。复令找到灵符的桃林县改称灵宝县。

几天后,众大臣联名上表说,函谷灵符,暗合年号。先天不违,请陛下在尊号前面加上“天宝”。是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明皇当即表示赞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