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民间采访《良吏传》之倪若水(中)(1 / 1)

问:唐朝官僚政治能否说出些?

答:好吧!根据唐朝史料记载,隋唐中央政府由三省六部组成。三省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是尚书省的六个分支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与工部。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尚书省分左右两边办公,两边各有一个分管领导和秘书长。吏部、户部、礼部为左,兵部、刑部、工部为右,领导与秘书长分别叫左右仆射与左右丞(正四品)。左右丞只负责协调具体事务,大事必须向左右仆射请示汇报。除分管领导与秘书长外,尚书省还有一个总办公室,叫都省,也叫都堂。各部的办公厅叫部堂。六部尚书和侍郎,每天上午都要到都堂集中开会,下午再回到本部办公。倘若尚书要出席国务鬼子兵,就有侍郎主持工作。由于制度设计的合理与成功,唐朝才创造了世界性文明。

在《贞观纪要》中,唐太宗指出:中书省起草的法令,门下省一定要认真审核,防止错误决策出笼,否则,那就是亡国之政。中书省发号施令,门下省管复核,尚书管执行。尚书有行政权无决策权;中书有决策权而无审核权;门下虽有审核权,却没有行政权决策权。三者互相制衡。政事堂政事堂起初在门下省,是国家开会的地方,是一个办事机构,会议只有一个轮值主席,叫“执政事笔”或“执笔”。后来改在中书省,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名“中书门下”。这样一来,只有中书门下才是真宰相。所有命令只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算合法。

问:倪若水在最后十年里,做过哪些事情?

答:纵观倪若水一生,突出贡献,恰恰就在倪若水最后十年里,即公元709年到公元719(即倪若水卒于开元盛世七年)。

公元709年,紫薇舍人,也就是中书舍人倪若水在朝廷帮助中书令(即宰相)处理国家文牒,在政府替宰相发牒,是文件的起草人。(皇帝下文那叫诏,宰相下文那叫牒)主要处理朝廷命官的升迁和嘉奖等事务。

公元710年,紫薇舍人倪若水奉召去西北前线慰问,并替皇帝为戍边大将军薛讷(初唐大元帅薛仁贵之孙)嘉奖。倪若水不辱使命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来后,受到皇帝唐中宗的欣赏,遂任命倪若水为尚书右丞。

公元716年,即开元四年,倪若水受小人构陷,离开京城,赴汴州任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倪若水下车伊始,就与当地老百姓荣辱与共,齐心协力,呕心沥血,在汴州开办教育课堂,劝生励徒,弘扬儒家文化,兴建寺庙和学堂。汴州老百姓生活在幸福之中,政治清明,尊儒重教,蔚然成风。

当年六月,山东、河南等地发生严重的蝗灾,汴州刺史倪若水亲临灾区第一线,视察灾情,严惩蛊惑人心的违法犯罪分子,带领老百姓风雨同舟,同心同德,与中央指示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群众的共同努力,消灭蝗虫十四万担,确保了当地老百姓粮食的大丰收。

生活小插曲,由于受当时封建正统意识的影响,认为在京城做官的威望高于京外任职官员,倪若水也未能幸免,倪若水是从四品官(即京城的尚书右丞)外迁升成了三品官(即汴州刺史),可倪若水也是渴望做凤尾,而不愿意做鸡头。有那么一天,倪若水的好友班景倩,从扬州刺史位子上下来,到京城任大理寺少卿,本来班景倩官位是四品官,比倪若水官位低一级,可在倪若水眼里,好友班景倩就是与凤凰在一起了,所以特别羡慕。班景倩任职,从扬州到京城就必须从汴州通过,倪若水知道后,就在郊外为好友设宴,为好友接风洗尘,席间,倪若水调侃班景倩,你小子可走鸿运了,成了凤凰上的尾巴毛了。班景倩捋捋自己的胡须回答道,彼此,彼此,到时也会有那么一天的,我在京城先恭候你了。班景倩临走时,二人并肩交谈,恋恋不舍,等班景倩骑上高头大马,趾高气扬与倪若水道别时,说道:倪大人,后会有期。倪若水望着班景倩渐行渐远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妈的,你这一去京城任职,与他娘的神仙那不是一样啊!我要是他的随从该有多好呀!跟随倪若水的随从看见主子倪若水羡慕不已,就解劝道:倪大人,你也有机会回京城任职的。

果然被这位随从的言语所说中,不久,倪若水离开汴州去京城任职户部侍郎,尚书右丞,公元719年正月二十六日,尚书右丞倪若水卒于西安兴庆宫之永嘉里私宅。

问:唐玄宗这个皇帝怎么样?

答: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开明皇帝,与他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倾听朝中大臣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期间,自己所任的宰相轮流下去锻炼,京城官员也与京外官员交替办公,比如宰相张悦、源乾曜、姚崇、张九龄、宋璟等诸多官员,无一不是发扬电梯能上能下的精神,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良吏倪若水也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就像一位高段位棋手,让自己手中的每一粒棋子发挥作用,做好做活,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

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年近花甲之年,自己开创的隆重基业(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隆基),繁荣昌盛,本该退休,其智力已呈下降趋势,唯一省心的就是安逸享乐,唐玄宗李隆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再稳固并开拓自己的基业,沾沾自喜,与自己钟爱的(儿媳妇)女神杨贵妃日日笙歌,腐化堕落,治理国家大权也让“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把弄,误国误民,终至手下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政变,致使大唐社稷在风雨中颠簸,至此,李隆基的基业以颓废而收场,令人扼腕长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