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勠力同心(2 / 2)

“姚崇治蝗”的战略准备和战术准备都完成了,剩下的只有两个字——执行。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指挥山东各地除蝗工作。

姚元崇位高权重,尽管他的奏章的分量自然是不轻,而且倪若水反驳的理由也是有理有据。倪若水不仅肯定了老百姓对于蝗灾及天人感应思想的敬畏,还运用前赵皇帝刘聪治理蝗灾失败的例子来质疑除蝗的正确性。不仅如此,各地州郡也对姚崇建议提出了异议,故而拒绝御史指挥,不听命令,全面停止了除蝗工作。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整个治理蝗灾的进程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首当其冲坚决反对姚崇这一做法同为宰相的卢怀慎。卢怀慎出生于“五姓七宗”之一的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及第,以廉洁谨慎闻名朝野。卢怀慎任职兵部侍郎时,姚崇任职兵部尚书,姚崇是他的老上司。唐玄宗李隆基一即位,就同时任命姚崇、魏知古、卢怀慎三人为相。平日里,卢怀慎自以才不及姚崇,故而常常把朝事一律让给姚崇来做,自己袖手旁观,被众臣讥笑其为“伴食宰相”。”

可在治理蝗灾的这件事情上,“伴食宰相”卢怀慎居然罕见地对姚崇提出了异议,他据理力争说道:“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他的这一举止,着实让姚崇感到惊讶且措手不及,也让众臣为之大惊失色。

姚崇回应道:“过去楚王吞蛭终于使痼疾好了,孙叔敖斩蛇而福降。”

接着,姚崇质问卢怀慎道:“当今蝗虫还可以驱除,如果任它成灾,谷将被食尽,那时百姓将怎么办?”

不等卢怀慎回答,姚崇直接斩钉截铁的断言道:“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独自承担,不会推诿给您!”

卢怀慎听着友伴说教,遂疑虑大消。

斯时,姚崇在当时处境孤危,黎民百姓、地方官员、文人墨客甚至皇帝都先后对自己发难,最后连自己的得力助手也极力反对,可想而知“姚崇治蝗”所遇到的阻力之大,难度之高,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种“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让姚崇以“舍我其谁”的过人胆略推行政策的执行。

这一次,姚崇在给倪若水发牒文时,措辞仍旧强硬。姚崇给倪若水发牒文道:“刘聪是伪主,德行压不住邪恶;如今,陛下圣明,德行远远大于不足,古时候,品德高尚的地方长官蝗虫因为其高尚的品德所感动,而不入侵其管辖地。如果说修行品德能够让蝗虫灾害避免,那么,你的管辖地出现了蝗虫灾害就是你品德不足所造成的吧!”

倪若水闻听后,无言以对,感觉自己确实做的过了,他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主张。于是,倪若水便给当地老百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老百姓认清原委后,然后,带领当地官员与老百姓一道,战斗在灾区前线,点起篝火,广挖沟壑,让这些害人之虫葬身火海,看到沟壑填满的死去蝗虫,倪若水和战友们笑了,老百姓因之而欢呼雀跃。

后来,在倪若水带头实施灭蝗之后,各个灾区也普遍展开工作。这次艰巨的灭蝗任务胜利完成后,捕蝗钦差便着手进行灭蝗统计,详细调查各州县捕蝗政绩如何?就数汴州处置得力,成绩显著,消灭蝗虫十四万担,成了当时灭蝗的典范。

由于是连年蝗虫灾害,因唐玄宗推广措施得当,老百姓齐心协力,共同作战,才没有让人民达到忍饥挨饿的程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