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勠力同心(1 / 2)

这一年农历五月份,山东省蝗虫降临,举目观看,黑压压似一片云彩,劈头盖脸压来,嗡嗡之振翼声,搅得人心惶惶。这些蝗虫所到之处,那沙沙之吞噬庄稼的声音,响成一片,顷刻间,地里庄稼一棵棵成了光杆。接着,这些蝗虫之云状,刹那间,折叠成云团,一个个蝗虫抱着团打着滚向田里的高粱,谷子,大豆等田间作物飞去,它们糟蹋完这块地就又扑向另一块地,已成弥漫之势。

农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在他们心里,祖宗传承下来,这些蝗虫就是“蝗神”,只能烧香祷告,让“蝗神”自动离境。

这时,宰相姚崇给灾区发谍文,命令灾区人民捕杀蝗虫。在自然界,蝗灾、旱灾与水灾,如同洪水猛兽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生活困境。对于自然灾害,因古代科学知识的匮乏与天人感应思想的作梗,蝗灾往往与日食等天文现象等同,导致古代人们治理蝗灾时往往畏畏缩缩,从而在人为方面加重蝗灾的损害程度。

蝗灾到来往往紧随旱灾而至,由于古代缺乏有效的防治蝗虫的技术手段,致使蝗灾一旦暴发就会对古代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因此,怎样有效的治理蝗灾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难题之一。谁治理好了,不仅能造福于百姓,还有功于社稷。

汴州刺史倪若水也是如此,倪若水是饱学之士,是一代鸿儒,是靠笔杆子出身。倪若水小时就聪颖,幼有成德,七岁的时候,就能口诵万言。诗书礼乐之英,写文章也是妙笔生花。还未弱冠,其英名就已蜚声于燕赵大地。因此,书香门第出身的倪若水,现在要在一方执政,就好像让秀才上战场作战一样,确实有点硌脚。不过,倪若水是个忠厚正直之人,凡事是团结大多数,坚决地站在老百姓那一边。这次也不例外,执迷不悟的老百姓就是反对捕杀蝗虫,他们一天天在家里在田间地头,焚香祈祷。

对于姚崇的牒文,倪若水据理力争,反对捕杀蝗虫,至于来到汴州监督捕杀蝗虫的官员,倪若水拒绝执行。倪若水说道:“蝗虫的出现是因为天灾,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事情,应该修德来保佑。”倪若水接着说道:“刘聪时,就是经常捕杀后填埋,可是越捕杀蝗虫越多,造成的损害越大,所以说,不能捕杀蝗虫。”倪若水拒绝捕蝗御史,不听从命令。

姚崇接到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倪若水反对灭蝗的书函后,向唐玄宗禀奏道:“倪大人反对捕鸟得到了陛下的赏赐和嘉奖,这次又反对捕杀蝗虫,且冒死直谏,精神固然可嘉,可是,倪大人却不知变通,这件事情倪大人判断有误!”

唐玄宗对姚崇吩咐道:“谁意见正确,就褒奖谁,就事论事,实行赏罚分明。倪爱卿是个忠厚耿直人,尔等绝不能轻侮他。”唐玄宗深深地爱戴倪若水,倪若水的岳父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据倪氏家谱记载狄仁杰知倪若水忠烈,以女妻之,配狄氏,封贤淑夫人。)之女婿,狄仁杰是李唐王朝坚定的维护者,也是武则天时期的中流砥柱,为消灭武氏家族作乱,把江山传承给唐中宗立下了赫赫战功。狄仁杰这一巨擘,让李氏家族感恩戴德,铭志不忘。这次倪若水反对捕杀蝗虫,固然执迷不悟,可是唐玄宗还是宠爱有加,网开一面。

宰相姚崇唯唯应诺,从内心很佩服唐玄宗的宽宏大量。

姚崇很清楚蝗灾难治的症结所在是“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故而姚崇想解决治理蝗灾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向百姓们证明除蝗的正确性。于是,姚崇便摆事实讲道理,他引用《诗经》之言“秉彼蟊贼,付畀炎火”,后引用光武帝刘秀之言“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最后得出结论“此除蝗宜也”,即向百姓们证明了除蝗是恰当的、应该的、正确的。

紧接着姚崇就给出了人们答案,用“夜火坑埋法”。具体方法是夜间焚火,在旁边再挖一个坑,一边焚烧一边埋,蝗虫就可以灭尽。此外,姚崇对于“夜火坑埋法”的原理做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

首先,蝗虫畏惧人的,容易驱除;其次,各田都有主的,使他们自己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很卖力;再者,除蝗是正常的,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那只是人们没有卖力而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