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防洪防汛(1 / 2)

自开元以来,唐玄宗手下的宰相,真是各有千秋,姚崇善于调节,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擅长写文章,李元紘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率直,等等。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尚书右丞相既要看得远,又得要脚踏实地,还得理顺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各种关系。好在倪若水饱读诗书,在尚书、门下等部门任过要职,又曾在长安、咸阳以及汴州做过要职,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吏治经验,处理问题还比较轻车熟路。

当时的唐朝,全国分为十个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这十道只是监察区,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但已经囊括了全国的地里分区,基本上形成了道、州、县的行政格局,当时的道不设常官,设置采访使。采访使的使命就是考核地方官吏,体恤老百姓疾苦,掌握信赏和刑罚等政绩。并且还规定,地方都督、刺史,每年轮流到京城集中,向皇帝汇报政绩及岁计,称朝集使,类似于当代的纪高官。

后来,皇帝调他到咸阳当知县。那一年六月底,咸阳地区普降大暴雨,股雷子闪电,轰隆隆的雷声震得令人心悸,明晃晃的电光,支离破碎般发出强紫色光亮,犹如老天爷挥舞长鞭子狠狠地摔打着大地。那种看不见听不着的感应,让人头发不觉地直煞起来,心里那种惶恐那种无奈,恰似木桩似的矗在那里,毫无抵抗承受老天赐来的风景。

大地上无数条雨柱子森林般遮挡着行人的视线,脸上身上是刚下雨前因酷热天气出的淋漓汗水,掺和着雨水,像一条条蚯蚓或道道小溪从皮囊上下来。村庄里的积水冒着泡打着旋“咕咕咕”地向洼处流去。此时,村里的积水在小河沟里蟒蛇似的蜿蜒前进并冲撞两岸,不时发出“窟吃窟吃”的声音,继而裂缝突现,“轰”的一声,塌陷的岸土落入河沟里,浊浪滚滚,涌向低处。来不及排水的洪流逐渐臃肿了起来,犹如低沉的大牛,发出沉重的厚声,浪打浪向前推进。

知县倪若水与随从来到群众反映的出事地段,考察汛情。只见这处洪流越过堤岸,形成了瀑布。倪若水光着脚丫子泡在水中,过膝的洪流在庄稼地里四处蔓延,浸泡好几天了,成色显得嗫了。

“这怎么行?”倪若水见此情景,心里火苗不有地腾跳起来,“赶紧组织人力物力,抗洪救险,保护老百姓庄稼!”

随从听罢便匆匆执行任务去了。

谁知,祸不单行,主河道决堤了,洪流中漂浮着衣服、被褥、壳壳、箅子、鸡鸭鹅在水中游着不知所终。也不知谁家的羊,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四处游弋着,猪哇,狗哇,牛哇也在洪水中逃生。

等到洪水退去,全县民居多数坍塌,居无定所。灾民就伴来到县衙,齐刷刷跪在大门口,祈求县太爷开恩,接济接济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领头的墩子对着门卫诉苦道:“俺们村被大水把庄稼都淹完了,今年粮食绝收,这还让老百姓活不活?!”

护卫队长带领手下紧紧地挡住这些草民,不能让他们上访。

墩子率众跟护卫讲理,这个护卫队长根本就不理这个碴。其实护卫队长工作多年,几届知县作风做派他都知道,就跟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心知肚明。凭着多年的经验,一个字就是“拖”,三个字就是“逗你玩”。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不得让官老爷不舒服。等到倪吉接任咸阳知县以来,公正廉明,多次办了几项大案要案,颇得人心,受众悦服。

知县倪若水闻听,鞋子都没有穿好,胡乱地打整了一下官服,慌慌张张跑到大门口,赶紧让大家平身,先向大众道歉,赔不是。说这是官府施政有误,并一再鼓励大家要抱成一股绳,先把护堤大坝整治好,营造一个安生的生活环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