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韩原之战(1 / 2)

齐国。

春秋纪元77年,前654年。

这年春季,楚国攻打徐国。徐国是夏朝时候的诸侯国,嬴姓,在今江苏邳(pī)州至山东郯(tán)城一带。当初,大禹有个助手,叫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就把他的儿子嬴若木封在这里,建立徐国。

楚国为何攻打徐国呢?

楚国在建立了北上的西部和中部通道后,还不满足,想要建立东部通道。如果这条通道能够建立,那就能直接威胁鲁国和宋国。当然,楚国攻打徐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十二年前,楚国攻打郑国,建立西部通道的时候,齐国为了牵制楚国,让徐国攻打舒国,致使舒国灭亡,分裂成很多小国,称为群舒。舒国是楚国的属国,这个仇楚国不能不报。

徐国国君的女儿嫁给了齐桓公,徐国因此向齐国求救。徐国是鲁国的南方门户,救援徐国,既要经过鲁国,鲁国又是最大的获益方,齐桓公因此请鲁僖公会面,商谈救援徐国的事情。鲁僖公满口答应,表示全力配合。

三月,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牡丘(今山东茌(chí)平一带)会盟,准备救援徐国。

五月,发生日食。鲁僖公问季友这次日食有何征兆。季友说:“日食发生在上半年,始于午前,终于午后,对两个大国不利,征兆在北方。”

鲁僖公道:“北方的大国,无非是齐国和晋国,难道这两个国家都有灾难?”

季友道:“我也说不准,但征兆是这样的。”

鲁僖公道:“难道说我们这次救援徐国会不顺利?”

季友道:“可能吧。”

听了姬友的判断,鲁僖公很是迟疑,不想到前线去。鲁军行动迟缓,联军只好驻扎在匡地(今河南睢县一带)等待。齐桓公催促再三,鲁僖公依旧磨磨蹭蹭。齐桓公等不及了,就和曹国一起攻打历国,以此来救援徐国。厉国在今河南鹿邑县一带,是楚国的属国。

厉国虽然是楚国的小弟,但并不是很重要,楚国也不是非救不可。于是,楚国装作去救援历国的样子,暂缓了对许国的进攻。徐国以为楚国会去救厉国,也放松了警惕。

冬季,宋国借口三十五年前,曹国曾攻打过宋国,就出兵讨伐曹国。

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这些年,宋国一直是齐国的铁杆盟友,宋襄公也深得齐桓公的宠信。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宋国居然公然拆齐国的台,攻打正在帮齐国围攻历国的曹国。这明显是在帮楚国,宋国为何要这样做?

原来,这年冬天,管仲去世了。

管仲一死,宋襄公马上意识到,齐桓公的霸业走到头了。接下来,谁当霸主呢?宋襄公认为,他的机会来了。

宋襄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卖好给楚国,以期获得楚国的好感。

攻打曹国,解了厉国之围,楚军马上就抓住机会,在娄林(今安徽泗县一带)大败徐军。

打了胜仗的楚国会念宋襄公的好吗?

晋国。

秦穆公的夫人穆姬是晋惠公的姐姐。秦国护送晋惠公回国即位的时候,秦穆公把贾夫人托付给晋惠公,要他好好照顾,并让他把在国外避难的公子们都接回国。贾夫人是世子申生的妻子,当时正在秦国避难。

穆姬叮嘱了晋惠公很多话,他就记住了一句:照顾好贾夫人,其他的都被他选择性遗忘了。

回国后,晋献公很快就把贾夫人照顾到了床上。至于他毁弃赏赐给里克和邳郑良田,并杀害他们,拒绝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接受了秦国的泛舟之役而又拒绝回援秦国,就更不用说了。

秦国人憋着一口气,勒紧裤腰带,终于挺过了饥荒。

秋天,秦国迎来了一个大丰收。

丰收的庆典上,秦穆公说:“今天,我们庆祝丰收,但我们还有一个心结未了。这个心结是什么?”

“讨伐晋国!”众人异口同声高呼。

秦穆公道:“对,就是讨伐忘恩负义的晋国。现在我宣布,全国总动员,讨伐晋国!”

于是,秦国尽起全国之兵,讨伐晋国。

秦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势如破竹,三战三捷,一直攻打到韩原这个地方。

韩原,就是现在的陕西韩城。直到这时,晋国人才醒过味来:有愤怒加持的秦国人居然如此厉害!他们赶紧把战况报告给晋惠公。

晋惠公接到战报,有点蒙圈,赶紧召集众人议事。

庆郑先发言:“这件事一开始就是我们不对。我们应该主动议和,平息秦国的愤怒,然后再从长计议。”

虢射跟庆郑不对付,凡是庆郑主张的,他都反对:“从来都是我们欺负别人,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来欺负我们了。打就打,还怕他们不成。”

晋惠公不想看他们俩吵架,就问郤芮该怎么办。

郤芮很干脆:“人家都打上门了,还能怎样?打回去呗。”

晋惠公准备迎战,但又遇到一个大问题:谁当主帅?

里克是晋军统帅,被杀了;最能征惯战的七舆大夫,被杀了。晋惠公不禁埋怨起郤芮来:“你杀人太多了,看看,我们现在都没人可用了。”

郤芮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这次的抱怨会不会仅仅是一个开始?

既然没有领兵大将,晋惠公只好御驾亲征。

晋惠公对这次出征很重视,用抽签的方式选御者。御者就是为国君驾驶战车的人。国君的战车上有三个人:国君居中,左边是御者,就是驾车的人;右边是车右,就是国君的保镖。

抽签的结果是庆郑。晋惠公不喜欢庆郑,这家伙不给自己面子,老是跟自己唱对台戏,于是选了另外一个人,让郤步扬当御者。

再选车右,中签的还是庆郑。晋惠公的倔脾气上来了,还是不用,选家仆徒当车右。家仆徒,家氏,名仆徒。

晋惠公以为再也不用看庆郑的嘴脸了,没想到刚出城门,就被庆郑拦住了:“君上,历来打仗都要用本国的战马,人和马能心意相通,熟悉道路和地形,指挥起来役使如臂,才好驾驭。您现在用的是郑国产的‘小驷’,虽然外形漂亮,步伐稳健,但体型小,力量不足,没经过阵仗,容易受到惊吓,一旦上了战场,恐怕会对国君不利啊!”

这个道理其实晋惠公也明白。如果是其他人来劝说,晋惠公也就听了。偏偏是庆郑来劝说,晋惠公就是不听。于是,晋惠公就乘坐小驷拉的战车上了战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