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背叛(1 / 2)

掘突得到周朝覆亡,父亲姬友战死的消息比较晚,但他还是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继承了君位,是为郑武公。

郑武公即位后,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现在的郑国还很弱小,贸然出头,很容易被列强摁(èn)死。

“必须要马上强大起来!”郑武公对自己说。但如何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呢?那就只能蛇吞象了。

郑武公派祭(zhài)足前往郐(kuài)国,表示愿意与他们在支持谁这方面达成一致立场。祭足是郑国的上卿,他的祖上祭公是周公的后人,曾在周朝当过卿士,他们这一支就建立了祭氏家族。到了祭足这一代,家族没落,他就跟了郑桓公,辅助郑武公。

郐国国君道:“郐国与东虢是盟友,东虢与西虢是兄弟之国,郐国自然要和他们站在相同立场上。”

祭足道:“这也是郑国所希望的。桓公官居我大周司徒,与虢公同殿称臣,自然共进退。我郑国愿与贵国结盟,一起匡扶正义,反对宜臼那个伪天子。”

郐国国君表示同意,并与翟足商定了会盟的时间地点,就在两国的边境上。

郐国国君刚到边境,就被早就埋伏在那里的郑国军队控制。郑武公以国君为人质,顺利接管郐国,收编了郐国的军队,然后,就杀了郐国国君。随后,郑武公又灭掉几个小国,很快就有了二百五十乘战车,上万部队,终于可以上牌桌博弈了。

郑武公率领部队,进驻洛邑附近的制地。制地就是现在的虎牢关,地势险要,位置关键。控制制地,就等于控制了洛邑。洛邑是周朝的都城之一,把都城控制在自己手里,就等于有了话语权。然后,郑武公派祭足前往莫地,觐见周携王。

翟足见到周携王,说:“洛邑为天下之中,我大周朝的东都,天子祭祀天地之所。西都镐京毁于战火,郑伯率军于制地,愿迎天子到洛邑,号令天下。”

周携王早有定都洛邑的想法,但他不想马上离开自己的老巢。远离自己的根据地,必然受制于人。洛邑附近已经有了虢公翰、东虢和虞国,如果再加上个郑国,自己这个天子还怎么当?

周携王道:“不知郑伯有何要求?”

祭足道:“我郑国先君为国捐躯,功高盖世。郑伯愿继承先君遗志,报效天子。”祭足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郑武公继承郑桓公的司徒之职。但周携王已经把司徒的位子给了虞公。

周携王道:“天子治天下,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定都在什么地方。有德之君,即使在最荒僻的地方,也能得到万民的拥戴。我祖文王在西岐一隅之地,能号令天下诸侯,在于德。如今,我的德行还不够,不能入主洛邑。正所谓无功不受禄,郑伯寸功未立,不宜封赏。如果郑伯能兵出崤函,平定叛乱,我定不吝封赏,位极人臣,指日可待。”

祭足碰了个钉子,回到制地,向郑武公述说经过。

郑武公道:“东天子胸无大志,难成大事。”

祭足道:“东天子不识忠良,我们当另觅明君。”

郑武公道:“西都已成荒丘,我们掌控东都洛邑,不愁没有明君。你去见一见西天子,要秘密前往,不可让人知晓。”

祭足见到周平王:“郑伯派我来觐见天子。”

周平王喜出望外。除了拥立他的晋、申、许、鄫四国外,一直没有新的诸侯来表示支持,这让他很焦虑。郑国作为周幽王的嫡系,自己的敌人,主动来投,实在是个莫大的好消息。

周平王道:“姬友一代忠良,令人钦佩;郑伯审时度势,实乃明智。”

祭足道:“不知天子有何打算。”

周平王道:“我打算驱逐西戎,收复丰、镐二京,但奈何实力不济,诸侯不听调遣。不知郑伯有何良策?”

祭足道:“丰、镐二京被西戎所占,毁坏严重,风水大坏。天子若居于亡地,实属不吉。洛邑乃天下之中,天子当东迁于此,定都中原,号令诸侯,剿平莫地伪天子之乱,则天下可定,国运可兴。”

周平王道:“我亦有此意,但崤函之路被虢、虞等国阻断,恐难成行。”

祭足道:“郑国虽是小邦,但也有报国之心,愿打通此路,以迎天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