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风起(2 / 2)

外出打探的千夫长快马跑了过来,禀报道:“世子,土堡里没人,汉军能撤的如此快,显然是早有准备,堡子里应该只有兵。”

只有兵,那百姓呢?

难道渔阳太守不要他的北部疆土了不成。

乌维意识到这是汉军在收缩防御,此举让他的突袭彻底失去了作用。

带着三分不死心,乌维开口命令道:“继续派射雕者向南侦查,务必要知道汉军究竟退到了哪里。

另外将我们得到的消息,快马送给右谷蠡王。”

看着信骑打马出发,乌维望着南边面色凝重,咕哝道:“如此大踏步的有序后退,咱们也许要啃硬骨头了。”

渔阳城内,望着成队的百姓有序进入城中,韩安国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不少。

只要能躲过匈奴人的突袭,这场保卫战就已经赢下了八成,其余就是看损失多寡的问题了。

......

通往长安的驰道上,各地纵马狂奔的信使,带着匈奴全线进攻的消息,飞一般的乘着直道高速路奔向皇宫。

传信骑兵背上插着的令旗被风吹的猎猎作响,一路上昼夜不息,哪怕到了长安最繁华的大街上亦是畅通无阻。

一进宫门,信骑弃马狂奔,右手将蜡封的情报高举过头,边跑边拉长声音喊道:“渔阳五百里加急到。”

闻声巡逻甲士和宫人纷纷避行,为信骑让开道路。

一直到未央宫的议政殿阶梯下,信骑才止住脚步,再往前就不是他能踏足的了。

蜡封的木匣中,因为跑动而发出的铛铛声渐渐息灭,其中的竹简安稳的躺了下来。

信骑在议政殿的阶梯下单膝跪地,双手将木匣高举过头,喘着气,静静等待着侍者将情报呈上。

因为是陛下特意关照过,所以值班侍者不敢怠慢,连忙取了木匣,一路小跑冲向了侧门,轻轻推开木门,深怕发出一丝响动。

侍者将木匣放入特定的漆盘后悄声退出,得信的春陀赶忙端着漆盘进送御前。

韩嫣接过奏报快语念道:“陛下,渔阳来报,匈奴左部万余骑进入我渔阳境内,烧杀一气后,回退草原。”

刘彻敲着御案,问道:“雁门北的情形如何?”

韩嫣道:“半个时辰前,雁门太守来信,昨日起匈奴单于庭主力不在隐藏其意图,直奔雁门郡,此时双方正在厮杀。”

刘彻道:“雁门历来是朝廷重兵布防的区域,匈奴人单一部主力就想啃下来,却还差了一副好牙口。既然他们想在坚城下崩碎獠牙,朕又何必心急呢?

卫青他们呢?”

韩嫣回禀道:“卫青兵团三万骑已经进驻善无,李息、公孙敖兵团两万正向高柳行进,他们皆是步卒,速度上要相对慢一些。”

刘彻悠悠叹道:“好饭不怕晚,他们在前线,捕捉战场时机的能力也要比长安强,且等着吧。”

......

临近中秋,李息和公孙敖按时带兵赶到了高柳城,相较于初秋时匈奴人凶猛的报复行动,小半个月过去,匈奴人发现他们根本奈何不了坚城。

在城下碰的头破血流后,匈奴人转而将目标放到了城外,整个雁门北现在都是匈奴骑兵抓捕边民的身影。

高柳城头,望着城下长龙般望不见尽头的逃难队伍,既是拖家带口,又是饥肠辘辘,公孙敖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带来的窒息压力。

“李将军,我大军车载军粮足数,何不舍一些给这些百姓....”

还未张嘴,公孙敖就自己止住了,心里明白是他想的太天真,即使军中散粮,又能救几个呢?况且他只是副帅,难决大事。

望着城下难民的主帅李息同样一脸愁苦,他自顾自的说道:“朝中已有通报,去年冬,辽西太守被匈奴左谷蠡王伊稚斜点了天灯,今年此僚贼心不死,又率众突袭渔阳。

韩安国虽然守住了城,但渔阳半郡沦为匈奴人的跑马地,罪过同样不小,咱们得谨慎呐。”

李息周身围着的都尉们纷纷颔首,面色异常凝重。

脱离城墙去跟匈奴骑兵野战,将士们很多都在心态上未曾调整过来,多年的畏惧,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场胜仗能改变的。

公孙敖也发现了军中的畏色,此时他麾下唯有奔袭漠北回来的七百老兵状况上佳。

再有便是公孙家的百余族人,他们立志建功立业,又都是年轻人,其中愣头青并不占少数,剩余的一两个害怕者夹杂在老兵从中,一时也看不出好孬。

高柳本就是座小城,屯军后根本没地方安置灾民,城门自然是关闭的,随着时间流逝,城下慢慢云集了越来越多的百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