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上海电影64(1 / 2)

任中伦急着提档,除了上影投资的电影表现不如人意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被今天的主题论坛刺激到了。

南君策并没有想太多,最终两人商定,《初恋这件小事》电影正式定档8月6日。

聊完档期,自然谈到港台、海外发行。

上影在海外没有发行渠道,那么就剩下两个模式。

一是片商直接买断发行权,一次性结算,回款快。

上影节影片质量和反响热烈,各大片商报价都不低,不含版权报价已经超过千万,还不是最终报价。

若是等胡戈和万倩两个小虾米饰演的《仙剑》播出后,绝对不止这个报价。

另一种是与片商合作委托发行,按照合同约定拿票房分成。选择这种模式,风险比较大,回款也慢。

可以说,各有各的好处和弊端。

南君策作为导演,对自己的影片有信心,他偏向于后者。

不过,这不是他单方面可以决定,虽然华策影视占比份额大,但是还得参考上影意见。

任中伦倒是果断,直接提议:“出口方面,由上影出面委托发行,版权在你这边,我建议等上映后再谈交易,你觉得呢?”

南君策闻言属实意外,不过这正合他的心意。

“行,任总您安排就好。”

片商买断,拿钱肯定爽利。

但是完全没必要,他现在不缺资金,没人比他清楚《初恋》电影潜力在哪。

电影国内上映后,就国内现状,票房分成肯定拍马不及海外收益部分。

见一切谈妥,南君策起身就要离开,但被任中伦拦了下来。

南君策愣了一下,只好坐了下来。

今天辰光和大炮过来,刚好遇到上影组织的论坛,论坛结束又被任中伦叫来上影,好在有雷家音和孙艺州两人帮忙招呼。

任中伦自顾自地换了一壶新茶。

品茶对人是有要求的,合适的茶具,以及恰当的心情,不急不慢,不焦不躁,带着禅悟的心情去品茗。

可以说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

南君策倒是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什么品出不同的心路历程,或者品出百味人生,对于他来说,都是扯淡。

只是喜欢喝茶,习惯喝茶罢了。

他知道任中伦有话要说,于是便耐心等着。

没多久,任中伦一边给他倒上茶水,一边说道:“今天主题论坛,你有什么想法。”

今天上影组织发起“上海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主题论坛。

从组织结果来看,任中伦内心并不好受,他现在想听听南君策的看法。

上海电影最辉煌时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那时,上海的娱乐产业应该可以排进世界前三,素有东方巴黎、东方好莱坞之称,仅此于好莱坞。

这一时期,上海电影公司数量150多家,最大的电影公司如天下第一,明星、天一、联华等全都出自上海,明星阮玲玉、胡蝶、黎莉莉...至今耳熟能详。

别说京城,就是港台、小日子,都甩了它们十万八千里。

只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资产阶级的产物后面都跑去了香江发展至今。

不过,上海电影并没有就此没落。

虽然各地电影制片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头,但是上海电影依旧强盛,九十年代前上海电影与京城可谓各领风骚。

只是没想到到了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发生一件令人耿耿于怀的事情。

上影厂投资《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风月》等片子拿到国际大奖,众所周知的原因,上面震怒了,上影也地震了。

地震的结果就是换血,懂电影制作,电影出身,支持拍摄的领导全部换完。

从此,上影厂管宣传的领导当家,所有的片子加强审核......

于是就到了现今这个局面。

现在看看,当年上译、上美、上海科教片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都在这场风雨中飘摇沉寂下来。

每每想到这里,任中伦就不禁唏嘘。

这固然是时代的选择和无奈。

但是,现在发展文化产业畏畏缩缩,已经完全没了当年的风采。

与之相反,京圈在这期间迅速崛起,仗着政策和地理优势,他们比上海电影人更果敢。

与上海电影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谨小慎微不同。

京城什么都敢拍,什么都敢说,不怕被一剪没,于是与上海电影差距越拉越大。

今天论坛,作为上海电影的老大哥,上影当仁不让,出面组织。

结果,形式大于内容,这在意料之中。

令他憋屈的是,碰了老鼻子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