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危如累卵(1 / 2)

1931年9月18日,对于北平人而言只是一个寻常不过的秋日;可朱茗回首一生却恍然发现,那是他们飘零十多年的转折点。9月19日那天,上班的路上,几个卖报童大街小巷怒喊着:号外号外——东北事变——中日交战!

虽然日军关东军在虎石台盘踞已久,可国人毕竟有侥幸的心灵,毕竟东北军有当时全国最先进的飞机、有沈阳的兵工厂,大炮、发炮机、还有迫击炮、步枪、炮弹都是充足的,是当时中国装备最为精良的队伍。有东北军镇守,日军应该不能怎么样吧。当时很多人应该是这么想的。

当朱茗买到报纸的时候,就惊呆了:18日仅仅半天时间,沈阳沦陷,丹东沦陷,营口沦陷,抚顺、海城、辽阳、东溪四平等铁路沿线十多城城市沦陷;东北危已;可此刻,东北军在做什么呢?朱茗看着报纸一个角落对张学良的采访: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看到此处,朱茗只觉得脑袋轰鸣一声:东北军就那般不战而败,一溃千里,将祖国的大好山河拱手相让?沈阳兵工厂的260架飞机、250门大炮、10万发炮弹,600门迫击炮、40万发迫击炮弹、15万支步枪、300万发子弹,无一遗漏地成了日本关东军的战利品。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回到故宫博物馆后,同僚们都在议论东北的局势。3个月后,不好的消息不断地从东北传来,锦州沦陷、奉天沦陷、吉林沦陷!不到短短一个季度,东北四省份,唯有热河省,孤悬关外。

人心惶惶之际,人们讨论的不外乎:北平危已,虎父犬子,逃亡等话题。一天,还是上班的路上,朱茗跟一北平学生的游行队伍擦身而过,看着那字副上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东北!张少帅不抵抗将军还我山河!

走过小巷时,见过几个大爷在哪里议论:“真是虎父犬子,张大帅死去不过3年,如今尸骨未寒,东北就葬送了,他泉下有知,估计不瞑目。”因为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葬送了东北,张学良成了民众口中的不抵抗将军,口诛笔伐间,夹杂着普通民众对于国运、自身命运未知的恐惧。

既然听到了张作霖,就连路过的朱茗也不禁想:如果张大帅仍然坐镇东北,情况是否会不一样呢?1928年,关东军炸毁张作霖专列,应该就是为今日做的预谋吗?

回到博物馆,开了个小会,馆长做了一些调整:将所有文物集中在一处,停止售票,在几个出入口增加警备,警备小组昼夜巡查。

看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文物,那阵仗比某位和亲公主的嫁妆还有隆重个几万倍。故宫人一边认真的执行着院长的要求,私下还是议论纷纷。易颖指着临时警卫处在各个门口堆放起来的沙袋,悄悄对朱茗说:“你说,馆长做这些,是为了防贼还是怕北平陷落时遭受火炮攻击?”

朱茗也有点惆怅:“时局动乱,为防止贼人趁火打劫,还是要做防备的吧。”其实她心里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万一,日军攻破山海关,直逼北平,这些防卫只是杯水车薪吧。”

此时,怀抱着一个大瓷器,易颖四处张望,看见无人之际,凑到朱茗的耳畔:“你们家打算逃吗?”

“逃?”朱茗愣住了。

“是啊,日本人老凶狠了,凡是占领之地,奸淫掳掠无恶不做,他们不仅仅残杀官兵,他们还残杀平民;他们将那些穿着中山装的揪出来,当众处决;蹂躏妇女;抢夺财物;就如同地狱里出来的魑魅恶鬼;他们所到之处,如白蚁过境般,寸草不生。”易颖描述着东北如今沦陷之惨状,“蹂躏妇女”这几个词听得朱茗一时间感觉寒意从脊梁骨末端升了上来。无疑,按照如今东北沦陷速度之快,山海关是阻挡不了日军了,北平沦陷之时时日问题;老百姓为了活命,条件允许的,都打算南迁。

时局的动乱,一时间让人觉得日子也过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虽然还能像往常那般过着,然而总感觉一把刀就悬在你的脖子之上,让你呼吸都感觉到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