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似莫奈笔下的帆船66(1 / 1)

张老伯领着吴宇文、华华,以及几个老伙伴等一干人,走进自家开的渔家乐。渔家乐院子修的极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三层小楼外墙从底到顶全贴了瓷砖,房顶上是一排三个太阳能热水器,院墙一角垒了个有假山的水池子,里面养着几尾锦鲤,池子靠墙的台子上还立有一排玻璃水箱,每个水箱里分别养有鱼,虾,蟹,鳝,鳖等太湖水产。置有增氧泵的水箱不断地吐着泡泡,鱼和虾在泡泡里欢快穿梭,其它的水产们则安静地匍匐在窄逼的水箱里,等待着大厨们的刀俎。

店小二屁颠屁颠地迎上前,招呼着大家进了包厢。店小二恭敬地递上印着花里胡哨图片的菜单,“掌柜的您先看一下,想吃啥告我一声,让师傅立马给您老人家做。”老伯摆摆手,丢开菜单,示意上太湖三白,太湖野鸭等太湖特色菜肴。

店小二朝老伯点一下头,匆匆跑回后厨。不一会老板娘亲自端着白虾,白鱼,银鱼过来,见着老伯亲热地叫了声“阿爸”然后低头一笑说,“您和朋友慢慢吃啊。”老伯指了指餐桌上的空位,你也坐下一块吃。”转而向大家介绍老板娘“这是伢儿媳妇阿英,这渔家乐就靠她张罗。”华华赶忙拉着阿英坐在自己边上。“老板娘真勤快,连服务员的活都不放过。”华华大喇喇地玩笑着说。阿英笑呵呵地说,“客人挺多,忙不过来噻,搭把手的事。”她还想起身去忙活。张老伯招招手,示意阿英与大家一块用餐,阿英只好坐下。等菜上的差不多了,她起身为大家一一斟上酒。华华诧异地看着碗里活蹦乱跳的醉白虾,不敢下箸。阿英笑着解释,“虾都以清水养过,脏污都排空了噻,用老酒、姜蒜、辣椒等佐料一呛,那味道鲜的不得了。”阿英用公筷夹了些虾放在华华碗里,“尝尝,既卫生又美味。这醉白虾可是伢店里厢顶受欢迎的一道菜哦。”

张老伯“滋”地喝了一口酒,捞出一筷子虾,丢进嘴里,嘴唇一抿虾肉入肚,吐出整一条虾壳,不多时张老伯盘子里已整整齐齐摆着一圈虾壳,不细看还当是另一碟虾。旁边的华华看的一愣一愣的,她又瞧了瞧自个盘子里嚼得稀碎虾壳,“怎么做到的,您?”华华一声惊诧,令在座的各位都有些懵,大家不明所以地看向华华。华华羞赧,她指了指张老伯的那盘虾壳,“吃虾都能吃的这么艺术,真让人刮目相看。”张老伯哈哈一笑,“瞧这姑娘说的,吃虾还能吃出个艺术,伢水乡人虾吃的多,自然练就了吃进一只吐出还是一只的功夫。”张老伯思忖片刻,又说,“现在鱼虾恢复了如初的味道,入口鲜香。”他举起筷子指了指窗外的太湖,“这些年太湖水干净了,鱼虾原生态的味道自然就出来了,”他用筷子扒拉一下虾壳继续说,“所以吃起来也就越加细致。”吴宇文点头称是,他告诉华华,政府对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力求保留原生态,防护设施也尽量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采取生物措施,这才把清洁还给了太湖,将鲜美留在了餐桌。

华华举头看了看窗外波光粼粼的太湖,若有所思地道:“渔民的生活真让人羡慕,看的是太湖美景,吃的是鱼虾美食,住的是花木环绕的小楼……”话说了半截,就被老板娘抢了去,“现如今伢渔民日子过的确实不错,大家都忙着赚钱,你追我赶奔小康,生活也像湖水遇见风,一浪高过一浪。”一旁的人也七嘴八舌地附和。说着说着,又摆起了龙门阵,忆起了渔民上岸前的日子。那在船上生活的日脚,虽说太湖风光很美,可太湖的水晃荡,船晃得站不住人,水没完没了地往里灌,人在船上也得没完没了地往外舀水,生怕船沉入湖水啊。有些东西要收在柜子里锁好,否则叮叮当当稀里哗啦地要碎一地。全家人都挤在低矮的船屋里面,屋里窄得放不下桌子,人蹲着或者靠着船板吃饭。湖上湿气重,被褥子泡在水汽里,终年有一股化不去的鱼腥味。可就是这样,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上岸,更没想到能够像今天这样在岸上过平稳富庶的生活。

“那时候只想着填饱肚子,哪里有那么多的念想呢,”张老伯说,“如果不想打鱼,就只能靠读书读出去了,走出去的孩子,一个也不想回来。”阿英却不以为然,她举起酒杯敬了大家一杯酒,“也有例外,比如姚柱子就是靠实力打出一片天地,他富裕了也没忘记太湖,以及伢这些太湖上的兄弟姐妹。”张老伯以及在座的其它几位老渔民都齐声附和。

“他姚柱子吃了政策的红利,凭本事先富起来,又带动大家伙共同富裕。”张老伯说着,又拍了拍胸口,“我呀,对姚柱子真是打心眼里佩服!”脸上不自觉地现出崇拜的神情。

“说句老实话,”张老伯旁边的一老渔民插言,“刚上岸那会,住进楼房还真不习惯。下雨天,睡着的床不再晃荡,碗碟不会在柜子里咯哒作响。天花板也高,不用低着头进屋,屋里也不再满是水汽。就是吃饭的时候呀,还是忍不住想要把脚蜷起来蹲着,有时候会坐在门槛上扒着饭吃。”他自嘲地笑笑,“现在想想,那时候伢真是犯贱,有福都不会享。”

“后来,咋就习惯了呢?”华华促狭地一笑,“尝到了岸上生活的甜头,谁还想吃水上生活的苦头,您老人家怕是得了便宜卖乖吧!”老渔民佯怒,“我一大把年纪的人了卖什么乖,伢说的都是实话真话!”吴宇文嘿嘿一笑,和事佬似的指着华华说:“小姑娘家家的,嘴上没把个门,乱说一气。”华华立马起身,赔罪似地向老伯敬酒。“我嘛,就是跟您开个玩笑,别介意,更别往心里去。”说罢,一口干了杯中酒。老渔民摆摆手,表示没事,“伢也当个玩笑听了。”他咧嘴笑了,很开心地抿了口酒。

华华复述完探访渔民新村的整个场景,继而感慨万千地告诉我,渔民新村村民生活美不胜收,老渔民们老有所依,能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了。打渔成了村里老年人的闲时副业,有的还兼顾着照料太湖上被用作景观的老式风帆渔船,边赚钱边养老。而年轻的渔民则去游艇公司开游船或快艇,也有经营餐馆、民宿,以及农家乐。不只是外地游客,当地人也喜欢来此地休闲,吃饭。渐渐地外地客络绎不绝,本地人相聚而来,渔民新村所在的太湖旅游度假区,也就成了长三角小有名气的旅游地。

华华兴奋地说着渔民新村的种种,说罢,执着我的手说,眼下气候逐渐转冷,开始了漫漫休渔期,渔船都回港了,只有12艘仿古帆船在湖心巍然不动,仿佛即将启程的船队,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画,“噢,你看过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塞纳河上的帆船》吗?”我摇头。她赶紧向我介绍了这幅画,继而告诉我,远远看去太湖里这十几艘帆船像极了莫奈的画。蓝天,白云,湖水,其间十多艘帆船在湖上正待启程,湖岸点缀着远远近近地建筑物,以及葱葱郁郁树木,画面感甚强,且生动。整个画面色彩明亮鲜艳、充满活力,令观者对太湖的自然景色和光影的变化生出独特感受。

瞬间,我对华华刮目相看了,她竟然还懂印象派画,还会将遥远的莫奈搬到身边的太湖,把塞纳河上的帆船类比太湖上的帆船。这脑洞开的,让我咋舌,令我惊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