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孤身一人闯天下(1 / 1)

公公一把年纪了依旧很帅,个头儿一米八。剃一寸头,发银白,眉却浓黑,两只大眼炯炯有神,高鼻阔嘴,宽肩窄腰,又没被长年的农活儿压弯了背,脊背挺得直直的,不像个农村人,倒像国外电影里的帅老头。就是这样一个人,可是村坊里最会干活,最能吃苦的老农。付出汗水多,收获的却与做生意的阿建们天差地别。对此他常常是耿耿于怀,却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聪明才智和胆略魄力。他明白自己只是田间地头里的一把好手,没有能力更没有那个脑子发大财,尽管对发财的人也羡慕不已,可他更注重实际,只想靠自己的勤劳奔个小康生活,足矣。但,这不影响他去了解聪明人创事业,闯天下的故事。

在公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我大概了解了原先奶娘身边的三个男人,來富,阿光,柱子后来的生活状况,创业发展的轨迹。

柱子,姓姚,祖籍江苏苏州,上一辈,乃至上上辈就是太湖的渔民,一直生活在水上,摇摇晃晃地木船便是他们的家。太湖渔民世代生活在湖面上,每家有一条‘座家渔船’和一条捕鱼渔船。1960年,在一个寒风乍起的秋日里,柱子爷爷驾着鱼船携家带口移居到太湖南岸的吴城。虽然只有一水之隔,却隔了两个省。从此柱子一家成了浙江吴城的渔民。柱子爷爷辈的渔民驾着三根桅杆的拖网船,操帆娴熟,打渔高效,而在南太湖上讨生活,吃饭靠天,发财靠风。人力操帆的渔船,每一时刻的风力、风向都牵动着渔民神经。到了柱子父亲这一辈渔民依旧靠风靠天获得更好的收成,越是有风、有雨,越是天冷,他们越要出去捕鱼,刮风下雨船速快,而冬天鱼群活动减少,一网下去,群鱼尽收。柱子记得,那时他跟着父亲去湖心,一个浪打到船上,就是一条冰棱。太湖渔民迎风破浪讨口饭吃,比在岸上种几亩地,苦太多,母亲就是受不了船上漂泊不定的生活,丢下柱子父子俩另走他乡,不知所踪。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一年又一年就这么过去了。日子再难,柱子他爹也没向生活低头,他从不向太湖过分索取,起风了,迎风撒网,风停了,收网歇下。柱子他爹织制的渔网,网洞密而大,大鱼打上来,让小鱼漏下去。用柱子爹的话说,“没有小鱼小虾,哪来大鱼大虾?”日子过得简单而知足。那时,渔民捕捞强度不大,只靠风力没有机械化,加上太湖水质良好,渔业资源丰富,渔民生活虽苦,但总体收入不错。鱼户的餐桌上天天都少不了一碗肥美的湖鲜。一晃柱子到了读书的年龄,柱子爹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决计让儿子去岸上读书,即便以后儿子还当渔民,也要做个有文化的渔民。柱子走下渔船,步入了岸上表叔的家,与表叔的女儿秀娟,同时成为白雀村小学的学生。

柱子心疼爹,一到周末和假期就回到船上,帮爹修补渔网,洗衣做饭。柱子爹,脑子灵光,爱琢磨,如今孩子上岸读书,没了后顾之忧,专心琢磨捕鱼新方法。而柱子心疼爹,每逢周末和假期就回到船上,陪伴爹的左右,帮爹修补渔网,一起琢磨捕鱼新技术。柱子善观察,爱探索。他在船头常常见一种被人称为“呆鹅”的鸟,喜欢跟着船飞,守在起网瞬间迅速叼走大鱼,他小小脑袋升起这样一个念头:有“呆鹅”出没的湖面下可能有鱼群!父亲也觉得他观察很准确,想法也没错。呆鹅不呆,很有灵性,有鱼的地方必有呆鹅。船老大是凭经验,看风看水流,预测鱼群所在。那些鸟也是凭经验且比人更敏感。渐渐父子俩摸索出了独到的捕鱼之技。每当高踏网还没有起网,“呆鹅”呼啦啦飞来,一网下去就是丰收。没多久,柱子爹成了鱼获最多的鱼户。

然而,生活中往往会有但是,田园式的渔猎记忆停留在柱子12岁的那年,柱子爹为了多攒几个钱把捕获的鱼拿到街上卖,回到自家船上的当晚,柱子爹一口气灌下一瓶高度白酒,以消解心口的愤懑与沮丧,不曾想,这瓶“辣心烧”连他的生命也一并消解掉了。成了孤儿的柱子,依旧生活在表叔家,与秀娟同进同出,上学放学。一晃又三年,似乎眨眼的功夫,柱子已从小屁孩,长成了大小伙子,个头拔节似地蹿高,心智也比同龄人成熟。他觉得自个到了闯天下的岁数,不能再寄人篱下,赖在表叔吃闲饭。就在初中毕业前夕,他离开了表叔的家,恋恋不舍地与青梅竹马的秀娟道别。自此,柱子孤身一人闯天下,他打定主意,要闯出一番事业,告慰先人,报答表叔。并暗暗立誓:一定要获取为表妹遮风挡雨的能力,为她创造一个美好生活。

柱子回到船上,开始了在太湖上捕鱼捞虾的生活。此时渔民捕捞强度不大,只靠风力运行没有机械化,加上太湖水质良好,渔业资源相当丰富,水产村的鱼户天天都能吃上肥美的湖鲜。柱子,隔三差五给表叔家送去鱼鲜,改善表叔一家作为岸上农家缺油少荤的生活。鱼获交公,自吃,送人后,每日仍有诸多的鱼虾剩余,有人就在码头上现卖,也有的人拿到街上去卖。可如此零打碎敲地兜售,既费时费力,也卖不出好价钱。柱子便与城里的饭店,食堂,水产公司,以及菜市场摊主联系,将鱼虾批发过去。他先收来渔村各家各户的鱼虾,然后再贩给联系好的单位,赚个中间的差价。柱子的腰包渐渐鼓胀起来。尤其是太湖三宝之一的银鱼,在柱子的斡旋下,几十元一斤通过外贸公司全部销往日本。柱子俨然成了有钱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