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赴京商队34(1 / 2)

在会宫镇,胡老板的商队吃到了端午的粽子,算是过了端午节了。

与上次和贾良玉去汴京比,唐淼感到这次的行进速度明显要慢,可能是驴车载的货物多吧。

每天启程时间比上回和贾良玉去汴京还要早一点,天没亮,商队的人都已经起来了。吃过早饭后,夜色刚开始淡去,商队就启程了。车队歇息的时间也有长有短,因为为了能在完全天黑前能打尖住店,有时歇息就那么一小会。

还好胡老板的商队对这一路都已经非常熟悉,知道还有多远才会到达下一个客栈。不然的话,错过一个客栈,很可能就要走上一个时辰才能到达下一个客栈。在这没有路灯的年代,会给商队增加很多未知的危险。

因为跟贾良玉等去汴京路上的作息时间不同,对于唐淼来说,自然就会有很多问题请教胡老板或他的伙计。

胡老板仿佛也注意到唐淼的情绪,有意无意的跟唐淼聊些沿途和过往的行商的趣事,有时引得唐淼哈哈大笑。不知道是这原因,还是因为时间是治疗情绪最好的良药,几天的难过后,唐淼没再哭了。胡老板行商多年,也见过很多赴京赶考的或落榜返乡的学子,像唐淼年纪这么小就要独立出门上学的也算他头一回遇上,所以还是比较照顾唐淼。而且,商队的人对唐淼还是很客气,基本上有问必答,毕竟这个是大宋的太学生啊。在宋代这个读书人地位极高的年代,太学生这身份带给了唐淼一路上很多好处。特别是刘琦把进太学院就等同于当官说得神乎其神后,一商队的人对唐淼都很是照顾,更何况这只是个出远门要离家几年的孩子。一路上,唐淼也很自觉的帮车队搬搬货物或照看货物,对人还很有礼貌(这个是贾良玉教的,毕竟做法事在后世来说,就是服务业,态度必须好的)。做一些记账之类的活,唐淼算得又快又准,胡老板后面都直接让唐淼帮他做了。大家越来越熟悉,没多久,商队的人也知道了唐淼脸上的疤痕是怎么来的,除了表示一下同情也别无办法。但听到去太学院上学,包吃包住、每月还有三贯钱津贴,都纷纷表示了无比的羡慕。根据刘琦临行前一晚给唐淼的告诫,唐淼强忍着把受雷击后反而有了容易赚钱的内容隐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祸害。

与上次和贾良玉他们去汴京相比,除了更早的出门、更晚的打尖住店外,还有就是到了一个州府时,胡老板会卸下一些货物,又从当地购置一些货物放上驴车。所以,这路线跟贾良玉上次去汴京是不太一样的,落脚地方分别庐江、三河镇、庐州(现合肥)、杨庙镇、寿州、颍上县、颍州(现阜阳)、太和镇、淝河镇、毫州坞墙镇、应天府(现商丘)、宁陵县、东明县(现兰考)、汴京(现开封)。

商队在庐江县放下部分货物后,再购买货物,这样就花了一天时间。然后在庐州也如此,然后在颍州也是如此。而且商队也不是以张桐所说最直最省时间的路线去汴京,唐淼觉得很是不解。在第三次商队如此这般操作时,就问胡老板道:“胡老板,怎么去汴京不是走最直的路线,这样时间不是最短吗?”

胡老板笑着回答道:“商队如果直接把货物运到汴京,扣去路上食宿,赚不了多少钱的。如果在途中,卖掉一些在当地能卖上好价钱的货物,然后再买上别处需要的货物,这样,沿途都能赚些钱。回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汴京买些胡人的货物,象香料啊、皮革啊,沿途再卖出去,再买进当地一些好的货物,所以叫做买卖。”

唐淼想了一下,好像有点明白了,问道:“那我家从州里买了文房四宝,再回到阳谷镇上加了点钱卖出,是不是也是这回事?”

胡老板笑了笑道:“对,就是这样。”

唐淼又问道:“那在庐江花十二贯买到的那茶叶,在颍州卖了十八贯钱,是不是等于赚了六贯钱?”

胡老板看着唐淼的眼睛道:“是的,但又不是这么简单算的,因为在庐江和颍州的吃住开销也要算进去的。”胡老板很耐心地回答着这个疤脸小孩。

唐淼脑子转得很快,又问道:“那既然这样,那一车货物如果都装的是汴京城需要的货物,不是一样能赚到这些钱吗?”

胡老板道:“这么说吧,一车池州的茶叶,到了汴京,抬去路上食宿,大概能赚十贯钱,但是一车枞阳的上好茶叶,运到庐州卖给军户,就能赚五贯钱,然后再从庐州买上咸鱼干,到颍州卖,又能赚三贯钱,然后在颍州买上腊肉,运到应天府,又能赚五贯钱,这是不是已经比从池州运一车茶叶运到汴京赚的钱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