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这神童不简单24(1 / 2)

就在贾良玉道长等人准备着给郑府做这省试前法事这段时间,唐淼的“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么两句诗词,在汴京掀起了轩然大波。

本来,之前唐淼的《三字经》、《青玉案·元夕》经王文通的私塾流传出青阳县,然后向池州和池州之外散开之时,虽然也有读书人相信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所作,但更多的人怀疑这是买来的诗词,为的是营造出一个“神童”,来获取迷信利益。

而在在汴京读书人中,早就有过几回争论。但又找不到这两首诗词作者的认领者,也没其他人在别处看过有其他人署名的这两首诗词。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文人雅士尝试补足《三字经》缺的部分和《青玉案·元夕》的另一半,可是续写的部分总是让人感觉差那么点意思。所以对《三字经》和《青玉案·元夕》的关注热度一直没降下来。

这回“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明显带着人生感悟的诗句,依旧是伴随着这个十几岁少年唐淼的名字出现,让怀疑方获得了充份的怀疑理由。一时间,京城内太学院千余名学生和辟雍的三千六百多名太学学生,群情汹涌。

在汴京进行的科举省试结束后,离放榜还有三天时间。刚考完省试等候放榜的学子们就已经闲得发慌了,不是组织诗词会,就是组织吃喝会,有的去太学寻访好友,有的甚至还出入青楼放松一下情绪。这些闲得发慌的省试学子,一直自视为“天之骄子”,怎么容得下诗词文坛有招摇撞骗之徒。当了解到唐淼一行人竟然还敢到汴京来做什么法事骗取钱财之后,就有学子号召去揭发这起文坛“神童”造假事件。

当下太学院内,愤青内舍生陈东激动的挥舞起右手,嚷道:“我们身为大宋太学学子,有责任去揭发这种欺骗行为,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现在太多道士僧人装神扮鬼,欺骗世人,我们读书人读过这么多的书,怎么能熟视无睹了?”

陈东环视眼前的同学,待他们稍为安静一点,继续说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横渠先生’张载告诉我们,我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官吗?开启民智,乃吾辈之责任!”

群情激昂的众多太学学生和一些外来的省试学子也纷纷赞同。一顿喧闹之后,欲前往的人数太多,大家选了四十九人前去寻找唐淼一伙人,其中太学院代表二十八人,非太学院的省试学子二十人,再加上牵头的陈东,共四十九人。这数十名学子浩浩荡荡的出了太学院,往南薰门方向走去。

春末夏初的汴京,天气还是比较交凉快的。但从太学院到南青城约莫有十里路程,学子们显然低估了这路程的距离,当走进南青城时,有些学子已经脸色发白、脚步发浮、脸上冒汗,虽然声讨声没再那么响亮了,但丝毫没降低学子们的战意。

孙羊正店位于南青城东门内的官道边上,数十学子们很容易就找了。当即问过店小二,方知唐淼等人今天刚结帐离开了客栈,掌柜只知道对方还会在京城多玩几天,说对方有可能住到京城去了吧。

还好唐淼罩着面纱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加上几个道士和两较为罕见的马车随行,还是比较明显的特征。近五十人分头在南青城北门附近跟店家和守门士兵打听了一会,确定了唐淼一伙人出了南青城的北门往北离去,也就是很可能进了京城。

这时,一位学子说道:“刚才他们出了南薰门后官道上,其实就有两辆道人驾驭着的马车相向而过,马车是往京城方向行去。”

这么一说,还不如不说,让众人更觉得郁闷。费了这么大功夫过来找唐淼等人,结果却是唐淼等人进了汴京城内。

这些学子只能出了南青城北门,沿着官道北行十里,才到了南薰门下。这时,更多学子双腿发软、脸色发白。问过守城门的士兵后,陈东等人确定唐淼的马车一个时辰前进了汴京城里。士兵还说:“那几个道士和罩了面纱的疤痕少年驾着这两辆马车,这几天天天早进晚出的来往南薰门,特别是那疤痕少年解开面纱检查,印像特别的深。”

这是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好的是能确定唐淼等人大概会在京城再住三五天,不好的是唐淼等人住哪里就不知道了。跟刚开始战意激昂相比,折腾了三个时辰又回到京城的学子们,已经疲惫不堪了。学子们一致同意先找个饭馆,吃点东西,边休息边聊如何在诺大的京城几十万人里找唐淼等人。最后,学子们还是决定明天看完放榜后,再商议怎么找唐淼这几人。

当晚,陈东他们寻找《三字经》、《青玉案》传说中作者唐淼的消息在太学院传开了,也传到了韦泽等三人那里。

第二天上午教务斋里,学正韦泽吃惊的问道:“你们还跑去南青城找过唐淼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