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合作(1 / 2)

在县里这些天里,唐淼记下了很多怪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符号之类的东西,还有一些残句和残字,残字象是缺了部分似的,唐淼自己也说看不出是什么,但却描了下来。除此之外,还画了些奇怪东西,说什么齿轮、滑轮、弹簧、轴承、螺纹之类。本来画啊、写啊倒也没什么,最大问题是写了画了又撕掉,仅仅是觉得没记准确或者没画好。

这样浪费纸张,刘琦不心疼才怪。这次救治唐淼,光是请郭伦大夫四次出诊给唐淼诊治和买药钱,前前后后已经花了三十几两银子。三十几两银子,布店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存到差不多这个钱。虽然随着造纸技术提升,纸张也不算贵了,但这些天唐淼用掉的纸张都赶得上刘琦三年用的纸张了。

这几天,刘琦自己在店里用算盘算了几次这段时间的额外花销,心里相当郁闷。刘琦看在妻子份上舍得花这钱救内弟一命的,但不代表舍得让唐淼这样浪费纸张钱,心里没所谓是不可能。

唐淼脸上的灼伤疤痕也开始脱痂了,经郭伦大夫再次检查过没问题后,唐婉也同意了刘琦建议,也就是在十五集市后送弟弟唐淼回阳谷镇岳父家的要求。至于王文通提出免费让唐淼进他私塾的建议,刘琦尚在犹豫要不要告诉唐婉,更别说是跟岳父岳母说起了。

回阳谷镇前,唐淼把这些天写了东西的纸张都收集好,当成宝贝似的卷了起来,还用油纸包好,防止路上遇上下雨被淋湿了。

......

刘琦一行人回到了阳谷镇。因为在唐淼身上发生的事真的让人非常难以理解,刘琦决定去看看那棵绑唐淼的树。

刘琦、唐婉和唐淼三人走到唐淼被绑的那个小山坡下,远远望去,就能看见山坡上那树上系了不少红布带,就是唐淼被绑的那棵树。走近一看,还能看到树上枝丫另外还挂了些什么道符,树下尚插着烧完的香烛之类的杆子。

刘琦绕着那树转了一圈,除了有雷击灼烤过的痕迹,也没看出有什么特别。

这时,一个有身穿绸衣的老年男子带着一个男孩和一个家仆走了过来,叫刘琦他们俩让开一点,说要给文曲星树上香。

刘琦这下明白绑的红带和字符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这些弄的。

那老年男子和孩子拜祭完后,那家仆凑近那老年男子嘀咕了几声。那老年男子往刘琦这边看了几眼,然后走过来问道:“请问,这孩子是不是唐家那神童?”

刘琦愣了一下,道:“神童?他是唐家的孩子。”刘琦不知道怎么回唐淼是不是神童,毕竟唐淼遭雷击后的表现太过不可思议了。

那人又道:“听说他父母大字不识一个的。是不是真的?”

刘琦点了点头,回道:“差不多是这样。”

那人又问道:“传说那《三字经》是他梦中所作,也是真的吗?”

王文通标注《三字经》是唐淼梦中所得,被人传着传着就成了唐淼梦中所作。加上青阳县县令的荒唐判决,加速了唐淼神童传说的传播。现在在池州境内的大小私塾都知晓唐淼了。

刘琦不想解释太多,就点头道:“嗯,差不多是这样,只是。”刘琦本想说唐淼都不知道谁是《三字经》的作者,犹豫了一下没说出来。

那老者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回答道:“真令羡慕,这么小就有如此佳作!”

此时,从山坡下上来了几人,领头的是个道士,后面跟碰着一个读书人打扮的年轻男子和一对身穿丝绸华衣的中年男女,最后还跟着一个提着篮子的家仆。那对中年男女一眼就看到唐淼,并盯着唐淼看了一下,然后互相低语了一下。中年男人上前问道:“请问,这孩子就是唐家那个的神童?”

刘琦这下没犹豫了,代言回答道:“是的。”

那仆人正忙着在树前铺好红布,从篮子取出几本书、笔墨砚台和一个算盘上在红布上,再摆上一个小香炉。

那中年男人转头急呼那仆人:“快把文房四宝和那几本书,还有算盘拿过来。”

然后对唐淼说:“唐小神童,能麻烦你摸一下这几本书、文房四宝和算盘吗?”

唐淼一脸不解地点了点头回道:“可以”,然后犹犹豫豫地伸手摸了一下那几样东西。那读书人则一直盯着唐淼看。

那中年男人一脸欢喜地让仆人把这几样东西又放回红布上,然后示意那读书人模样的男子上香。

没一会,那几人上完香后,当中那中年男人走近刘琦,同时从怀里取出一锭银子,然后拉起唐淼的右手,把银子塞到唐淼手里,嘴里念叨:“谢谢,谢谢!”然后拱手作了个揖,叫仆人收拾好东西,就下山了。

先前来的那老者在一旁看呆了,唐淼和刘琦、唐婉也石化了好一会。

然后那老者脸上展开笑容,问唐淼:“可以让我孙和你握握手吗?”

唐淼不知道说啥好,就点了点头。

刘琦看着那锭银子像是不小,待其他人走下山坡后,刘琦取过唐淼手上的那银子掂量了一下,难掩羡慕之意道:“这是五两啊,真是阔气!”然后叫唐婉把银子收起来。

回到小镇的主街,刘琦叫唐婉买点肉回家。

到家后,唐淼妈一见唐嫁拧着几斤肉,急忙道:“怎么上趟街又花钱买肉,给唐淼治伤病,都已经花了不少钱了。”

唐婉说道:“这是刚才在镇外淼儿弟被雷击的那个小山坡上,别人赠予弟弟的,这些碎银是买肉找回来,娘你拿着。”

唐淼妈接过碎银说道:“咱淼儿怪可怜的,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又问道:“是哪位大善人给的?”

唐婉就一五一十的把过程告诉了给唐淼妈。

唐淼妈听完后,一面难以置信的表情,嘴里喃喃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在北宋末年,象池州的普通人,一个月收入大概在三贯铜钱(正好为一两八钱银子),当时一贯铜钱为770文铜钱。

也就是唐淼刚才那一摸就收到普通人三个多月的收入。别说唐母觉得不可思议,连刘琦都难以置信,跟他布店光景好的月份赚到的钱差不多了。

通常普通人家的午饭都是很简单的,但这次唐婉买了几斤羊肉回家,唐母自然不能像以往那随便了,便好好的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一家人吃得肚滚腹圆。

一家人饱餐一顿后,唐淼妈问刘琦道:“既然淼儿懂得这么多字和诗词,要不要让他考个乡试,说不定真有机会当个官什么的?”

刘琦笑了,心想:乡试离当官还远着了,岳母怎么会想到这个。便笑了道:“发解试可不是仅仅懂诗词就能考过的,还需要懂经义。我问过内弟了,他对经义是一窍不通,那还得去县里私塾或州里州学上学,才能参加发解试。”

刘琦忍着没把王文通相邀唐淼免费入读私塾的事说出来,毕竟不想唐淼未来几年一直住他家里。毕竟长贫难顾。

顿了顿后,刘琦继续说道:“进私塾先不说要学费,还要买文房四宝,还要买五六本经义书籍,一本书就得几贯钱,一年没五六十贯钱是不可能的。如果去池州上州学,虽然不用学费,但吃住还是要花钱,州学学服也要花钱,一年也要六十贯估计也不够。”言下之意,是不会为唐淼出学费之类的。

虽然刘琦没有再说下去,但唐淼妈还是懂的,念书对于唐家这样的普通人家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次突然而来的几两银子,也给不了多少帮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