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雨季又回来(1 / 2)

雨季又回来,整个小城,甚至整个河南,被云阵布局不可言说的逼仄感,带着潮湿的气息,席卷中原。

这次要来的台风名字很好听,叫“烟花”。

在念笙的记忆里,无论名字多么好听的台风,从遥远的海上逐鹿中原,都是残兵败将的虚脱感。不过是下一场像样的雨,装饰雨季应有的风景。

她喜欢下雨天,又对雨色有所畏惧。她习惯在屋檐滴答的虚无里,隔着重重雨幕,回想起母亲去世后的那个晚上,突然的雨,洗去积攒了多日的闷郁,却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人。

从那一刻开始,雨对她来说,就是屋檐的倾诉、就是云朵的哀思、就是天空的哭泣。和她内心挥之不去的雨色,里应外合,听任岁月蹉跎。

念笙所在的出租屋在五楼,四十多平方的屋子,狭小的两室一厅。也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独立的小厨房,独立的小卫生间,独立的小阳台,破旧出九十年代的怀旧风格。采光好,通风蛮好,唯一的不好,作为老城区的临街房,早出晚归的车流声制造的噪音,让灵魂在磨砂玻璃窗的震颤中无法彻底安静。

念笙爱着这近乎怀旧风格的老房子,仿佛又回到了没有遇见前夫的年少时光里。那时候的她,特别爱笑。

出租屋南窗外高大的悬铃木,枝条已经伸展到四层楼的高度,而北窗的水杉树更是高出了顶层六楼的高度。如此古朴而苍劲的陪伴,让孤儿般漂泊在异乡的念笙莫名欢喜。

直面残酷的现实,两棵树带来的心灵安宁,是不可言说的生命力量,随着四季轮回铺垫平凡的日常。想来,这人世间,最长情的告白,除了陪伴,还是陪伴。无论是人,还是草木。

念笙最爱的小阳台,对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她习惯了在清晨和黄昏的时候,对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发呆。长久地顿在一窗之隔的安静和噪音之间,她试图以补月亮的方式,绣星星的方式,和另一个自己和解。

作为一个被命运逼到K市打拼的人,举目无亲的念笙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苟延残喘。

当初,她以陪读的名义,来保护即将高考的儿子。作为平凡的母亲,面对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她无论如何也是要咬着牙去承受泥沙俱下的沉重。

为母则刚,为了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明天,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坚强活下去。活成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一把伞。

有妈的地方,就是家。

近乎讽刺的是,出租屋不是家,不过是生命途径的驿站而已。

念笙深知家的意义,而今她却无家可归许多年。

这天夜里,大约九点钟左右。当窝在阳台上小床上看星星的念笙突然接到柏绪发来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也只是吓了一跳而已,不必有第二跳。

“我又到河南了。郑州到K市还有118公里。”他这漫不经心的发,被一个刺眼的“又”字绑架。让念笙在瞬间愕然之余,逼着自己彻底安静在清醒边缘。

他怎么又神经质地跑河南来了?不是说好了都结束了吗?难道他还贼心不死?那未免太可悲了吧!

随后柏绪发来截图,导航显示了从X市到K市路段途径暴雨的高速导航,预计晚上10:28分抵达。晕死,他这是要干什么的节奏?

“最近都是雨天,你到河南折腾什么?”念笙下意识问,眉头紧锁地问,不可理喻地问。

“开会。”呵呵!他倒是理直气壮。

“到郑州?开车还是坐火车?”念笙忍不住好奇,怯怯地问。他不该是神经错乱的人。

“今天下午两点多到郑州。开车。”呵呵,两点多已经到郑州,这会儿却来打扰念笙,有何居心?

“晕。你可真能折腾。坐火车多轻松?”

“三个人呢。”

“好好开你的会吧!祝一切顺利!”念笙轻描淡写地祝福他。却也是真心的。

“两个业务员。”他继续简单的交代,随后又发来参会现场的图片,只见参展的红色旗帜排成行,上边印着黄色的字符“创龙310”,飘扬在过去式的风里。

念笙对他的会议并不感兴趣,也不想跟他有过多纠缠。何必。

“呵呵!做好表率,别亏待了你的员工。”念笙漫不经心回他。

“在郑州四环,想吃正宗的河南烩面,找不到。下午带他们吃的兰州拉面。”他继续着所谓的表述。

“只要你用心去找,就会找到。”

念笙近乎敷衍地回复他,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中断对话。但她的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在提醒她,“你再也不要心软,再也不要给他伤害你的机会,你们早就结束了。早就该结束了。你必须清醒,再清醒一些。”

念笙甚至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说,坚决不给他机会,再惹风尘,坚决不。他不配得到念笙的爱,绝对不配。她实在找不到放纵情感的理由了,现实不允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