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九年教育(1 / 2)

第三日天二就收到了消息,管宁和邴原同意了,两人收拾妥当后已经出发赶来,大概十日左右就能赶到。

张杨大喜,让天二给二人传书,告知建的学校很多,需要大量人手,让二人把门下各地方子弟能叫来的都叫来。

张杨心中一阵得意,什么是效率,这就是效率,天眼建立的真明智啊。让士卫叫来王象、石韬,交代二人教育部正副部长人选已经找到了。

让二人抓紧建设学校,劳工不够可以调动军队,可以调动铁器堂和书天监帮忙。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

辖内大概100多万人口,每有2000人的地方就得有一所学校。命令二人最少建500所学校。

每所学校至少有10间教室,3间办公室,一间校长室,一间大食堂,二十间学生宿舍。学校附近配套建上三十套院子作为教师家属院。学校的院子要够大,容得下500人习武。

二人抱拳应诺匆忙而去。

现在都6月初了,不能耽误8月初学校招生。

现在基本准备妥当了,对了,还有个更重要的没有办。前世三国的人均寿命才26岁,一是动乱原因。二是现在的医疗条件特别差,百姓们没钱,好多普通疾病都能要人命。

沉思一会,翻翻脑袋,还别说,三国时期还真有两个神医,一个是华佗,一个是张仲景。

直接把两人拉来养在身边肯定不可能,两人都是道德高尚之人,救死扶伤是两人的宗旨。两人看病都是不分贵贱的。两人一个外科医生,一个内科。

华佗被后世之人尊称为神医。华佗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

尤其是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开刀动手术是华佗的看家本领,华佗是西医鼻祖的鼻祖。

前世三国要不是曹操杀了华佗,说不定中国的西医远超过西方几条街了。

张仲景医术也差不多,张仲景被后世之人称为医圣。

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可惜,两人在当时社会都没引起别人的重视,这一世张杨绝不允许错过这两个大才。

前世三国,张仲景是明年(公元196年)当上长沙太守的,一干就是20多年。华佗则是云游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说干就干,研磨提笔,刷刷刷,给两人的书信大概意思如下:

第一点:如今各诸侯林立,天下百姓食不果腹,更别提看病了,很小的病就能要了百姓的命。很多医者别说免费看病了,不坐地起价就算好的了。

第二点:杨不才,研制出了书,造价500文铜钱,准备推广教育,辖内所有人的子女都可以免费上学。

第三点:杨准备,建立医学院,广收各种有兴趣有天赋的学员,不看出身,只看天赋,一切费用均有杨承担。将医学发扬光大,让天下医者无数,让每个人都能看的起病。

第四点:先生一人所救之人有限,先生教10人,所救之人就是现在的十倍。如果教1000人,所救之人就是现在的一千倍。先生教1000人,1000人再教1000人,就有一百万医者,所救之人是现的一百万倍。

试问有一百万医者,还有哪个百姓得不到医治?先生请放心,我所思所想一切为了百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