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杨蟠得子,经略辽西70(1 / 2)

186年年末,黄巾起义结束的消息随着硝制好的张梁首级,被孙坚一块儿带着来到了洛阳。天子刘宏大喜之下,册封孙坚为乌程侯,平南将军衔,领豫章太守的职位。江东孙家自此有了发家的根据地。

随后在年关将近之时,幽州杨蟠送礼的队伍也赶到了京城,晶莹剔透的冰糖、金光熠熠的单于权杖以及数十部落臣服纳贡的联名文牒,都让天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刘宏当场将冰糖纳为贡品,冲抵幽州赋税,金鹰权杖被收入后宫收藏,至于马和羊全部被赏赐了下去君臣同乐。

“制诏幽州刺史杨蟠,朕朝堂高垂,思卿深执忠孝,严律己身,决胜关山之外,安虏大漠以里。卿威加于北地,朕德披于四海。今擢卿为安北将军,进章陵候,食邑两千石。敬之哉!”

“臣拜谢吾主隆恩,恭祝陛下万安!”

幽州蓟城杨府,杨蟠带着夫人蔡琰焚香立案,蔡琰被李清照扶着跟在杨蟠身后,一家人恭敬行礼接旨。然后打赏传旨太监,礼送其返京。这一点上,杨蟠向来不吝啬,所以他也很少被小人故意挖坑。

幽州这次正巧赶上举国皆反的状况,这下给天子刘宏在朝堂上挣足了脸面,再加上杨蟠的上道,不止孝敬了天子还上下打点到位,所以借着此番功勋,杨蟠成功获得高位。

主公获得了高位,那么下面的小弟们自然少不了升官发财,官员抬俸恩赏,武将则是提升军职。

典韦、李进、徐晃、关羽、张飞等那一众校尉全部被提升为偏将军,除了陆游刚升迁的校尉,没有再行擢升外,鲜于辅兄弟、阎柔等后来的那些也都从骑都尉提升为校尉一职。

杨蟠升任安北将军不到一个月后,二十五岁的蔡琰迎来了生产。

“文约,你再不要转悠了,老夫着实眼晕。”

听着产房里蔡琰撕心裂肺的叫声,向来大心肠的杨蟠不免跟着揪心,直害怕自己一个蝴蝶翅膀会不会把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蔡文姬给扇没了。想着想着,不由得就在门口走来走去转着圈,额头汗水在正午阳光的印晒下透着闪光。

蔡邕老头去年得知卢植返回涿郡办学隐居的消息后便将自己新的书院也迁移了过去,俩老头脾气相得,又都是当世大儒,名声在外。所以还真把涿郡书院办的有声有色,给杨蟠提供了不少基层人才。

此前杨蟠在渤海书院结识的阮瑀也是在幽州出仕,就任于涿郡县丞,据田丰所言其虽然年轻,但政绩斐然,是个不错的小子。

蔡老头自打开始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就跟再没蔡琰这个丫头似的,整整一年多没露面,就连答应送给杨蟠的典籍也被耍赖带上跑了。

老头这还是在杨蟠纳妾时跑来充当男方家老身份之后第二次来到女婿府里,就是为了迎接外孙或者外孙女出生。陪同的还有卢老头。

不过让卢老头好笑的是,蔡邕这个亲爹还尚能安坐一旁,反而是杨蟠这个让他当年在京师中颇为欣赏的年轻人,看其紧张到近乎发白的脸庞,完全不似当年杀穿冀州黄巾军队,千里奔援京畿的潇洒自信。

蔡邕毕竟年龄大了,说不紧张女儿是不可能的,又连翻赶路至此,没有休息好。这会儿见到杨蟠在眼皮子底下转来转去,老头儿直觉得头晕眼花,恶心想吐。忙连声埋怨阻拦。

杨蟠听到老爷子的话,才稍微安稳了些,抱歉的冲俩老头笑笑,也坐在一旁等候。

可惜,屋子里蔡琰刚叫喊了两三声后,杨蟠再次起身去趴门缝,没看到什么,不一会儿,不知不觉的又开始走来走去画圈儿。

蔡邕老头见状,叹了口气,跺了跺手中拐杖,索性背过身去,眼不见心不烦,跟卢老头闲聊起来。不过说话间也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

终于,一声嘹亮的啼哭在屋中想起,一直在屋子里帮忙的李清照开了个门缝钻了出来报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