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世袭罔替72(1 / 2)

果然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西凉巴蜀出兵不过月余,加盖着天王印玺的圣旨便到了蜀王李世武手中,世袭罔替,四个大字黑白分明,只要有了这道圣旨在手,天王季龙便再也动不了巴蜀之地,除非天王季龙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派兵攻打巴蜀,那样的话,就等于告诉天下人天王季龙是个言而无信之人,若是天底下的人都这样认为,天王季龙还如何做皇帝?还如何南征天衍?

世袭罔替就相当于一道免死牌,而且还是瀚海帝国职位最高的正一品,只要瀚海帝国天王季龙在位一天,瀚海帝国朝堂之上所有朝臣就都要在蜀王面前恭恭敬敬地低下头,没办法,谁让官大一级压死人呢,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若是少了礼数,再被有心人参上一本,那可就是冒犯上官,辱没礼法,藐视朝廷,罪加一等,即便是瀚海帝国十八位异姓王,也从没有得到过这个待遇,原来,异姓王之上还有一道世袭罔替,这些江湖草莽出身的异姓王哪里懂得这些弯弯绕,若不是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出,那可真要死不瞑目了。

天王季龙自己立的规矩自己更要遵守,不然的话,朝廷便会失去千万百姓的信任,久而久之,国将不国,既然给了蜀王李世武这道世袭罔替的圣旨,天王季龙自然要昭示天下,巴蜀之地已经归属瀚海帝国,蜀王李世武世袭罔替,代瀚海帝国天王季龙镇守西南边陲。

瀚海帝国仅用一道圣旨便拿下了巴蜀三州之地,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反观西凉,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世袭罔替,而且还要面临瀚海帝国百万铁骑。

一道圣旨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凉王张公庭的手中,看着圣旨之上的的每个字,每句话,字里行间都在彰显天王季龙的赫赫威名以及巍巍皇权,圣旨的大体意思是说,凉王张公庭贼心不死,妄图自立,瀚海帝国秉承民意,百万铁骑枕戈待旦,势必要将凉州张氏彻底铲除,重新将西凉纳入瀚海帝国版图之中,若是凉州张氏能够洗心革面,归顺瀚海帝国,天王季龙答应,凉州张氏除了凉王张公庭一家人之外,其余人等可以继续戍守凉州。

同样出兵,同样要求,却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蜀王李世武拿着这道瀚海帝国的圣旨,扯了扯嘴角,只要巴蜀之地能够挡下天衍帝国雷霆一击,那么这道世袭罔替的圣旨便会是巴蜀李氏的一道护身符,若是挡不下来,这道圣旨依旧如同废纸一般。

瀚海帝国不可能白白便宜了巴蜀之地,天王季龙也不可能傻到给蜀王李世武保家安民,世袭罔替更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那需要巴蜀之地千万将士与天衍帝国拼个你死我活才行。

不是要拼,而是不得不拼。

巴蜀之地是天衍帝国北伐的最大隐患,天衍帝国若要北伐,必须先平定巴蜀之地,如此一来,天衍帝国与巴蜀之地或者说五姓七族与巴蜀李氏之间彻底结成了死结。

蜀王李世武出兵十万,一是为了这道世袭罔替圣旨,二是为了将来与天衍帝国一战而提前做好准备。

至于凉王张公庭为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是瀚海帝国天王季龙没把凉州一州之地放在眼里,相比巴蜀之地的富裕,凉州实在太过偏僻贫穷,二是,天王季龙有意让十八位异姓王动一动,除了坐镇汉水淮水两岸的异姓王兵马,其他异姓王兵马已经许多年没有动弹过了,就当是拿出来磨磨刀,省得战乱一起,连兵器甲胄弓弩箭矢都找不着,再说了,西凉铁骑数量有限,相比十万巴蜀精锐,更容易对付。

相比瀚海帝国朝堂之上的你争我斗,天衍帝国朝堂之上虽然也在大声争论,但是少了许多往日里的暗流汹涌,基本上都是战和两策应该如何抉择,西凉巴蜀两地局势如何,汉中巴东两地形势,荆州水师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等等,这类只关乎天衍帝国朝廷安危的事情,那些往日里的明争暗斗几乎看不到,也听不到。

天衍帝国朝堂之上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诞的局面,群臣众口一词一呼百应,是因为国相赤龙为主战一派为首的荆州都督白衣庾知恭开口说话,既然国相如此说话,他身后那班大臣也自然而然跟着附和,如此,天衍帝国朝堂之上才会出现如此怪诞的局面,只有明争,没有暗斗。

自从上一次国相赤龙因为十船精铁为荆州都督白衣庾知恭慷慨激昂说了一番好话之后,国相赤龙再一次站了出来,再一次为荆州都督白衣庾知恭说好话,满殿朝臣还以为王庾两家是不是早已经暗通款曲沆瀣一气了。

王庾两家分别代表了天衍帝国主和一派主战一派,自从天衍帝国南迁以来,两家势同水火,朝堂之上明争暗斗,庾氏一门领袖人物庾知矩与王氏领袖人物国相赤龙哪一次朝堂议事不是吵得天翻地覆,若是朝堂之上接二连三出现两大家族沆瀣一气的情形,那么年纪轻轻的皇帝陛下恐怕真要坐不住了。

十万精锐出蜀,换来了瀚海帝国一道世袭罔替的圣旨,同时,也换来了天衍帝国十万大军,荆州都督白衣庾知恭,下令荆州水师沿江而上,兵压巴东。

刚刚以奇袭占据巴东的领军将军是蜀王李世武的叔父,李寿,跟随先王李俊平定巴蜀,立下过汗马功劳,只是到了李世武这一辈,仍旧喜欢披甲上阵,亲自领兵奇袭巴东。

李寿生性险恶,又喜好荒淫奢靡,先王李俊在世之时,尚且还能压制他几分,等到先王离世之后,再也没人能管得住他。

李寿站在只有两丈高的城墙之上,左拥右抱,都是原巴东城主的妻妾,而城墙之下披头散发跪着的,正是原巴东城主,巴赫,一个年过五旬的老人。

巴东位于巴郡与荆州中间,是大渎长江上下游往返必经之地,而且也是大渎长江南北往来的重要渡口。

自巴郡起,经酆都,忠义,云阳,奉节,巫山,然后到巴东,再经秭归,夷陵,宜都,丹阳,到达荆州,此十二城号称大渎长江天险十二城,天衍帝国若想西征巴蜀,必先下此十二城,同样,巴蜀兵马若想东进,也必须要先下此十二城。

巴东作为荆州第一道门户,形势险峻,再加上五千驻军,以及一位性情稳重的城主坐镇,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数万大军来攻,恐怕也讨不到任何便宜,甚至会有来无回,但是这位性情稳重的城主巴赫,遇到了巴蜀之地最为阴险之人,蜀王李世武的亲叔父,李寿。

李寿此人不仅阴险狡诈多变,而且还有一个习惯,做任何决定都要占卜,若是卦象大吉大利,便会主动出兵,若是卦象大凶,便会退避三舍,若是卦象中平,便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此次,李寿率领五万蜀兵攻打巴东,便事先卜得一卦,卦象大吉大利,于是,李寿命令副将率领四万大军殿后,自己亲率一万骑兵奇袭巴东,正值九九重阳节,巴东城主率领宗族百姓登高祈福,祭神祭祖,谁能想到这个时候蜀兵奇袭巴东。

再说了,天下太平二十年,除了两大帝国之间时不时地发生一些小规模战斗之外,已经很久没有其他战事了,只可惜,等到这位性情稳重的巴东城主意识到不妙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李寿仅损失了数百骑兵,便拿下了以险固著称的荆州第一城,算是一个大大的开门红,巴东城坚池固,而且粮草充足,若是再配以五万精锐蜀兵,李寿一丝不惧号称甲天下的荆州水师。

琅琊郡

光明寺

寺庙只有前后两间屋舍,前屋供奉着一尊丈六泥塑佛像,后屋是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的禅房,也是卧室。

无论前屋还是后屋,虽然简陋窄小,但是打扫的极为干净,不能说是一尘不染,倒也是纤毫毕现,尤其是两间屋子前后的地面,被小和尚扫过一遍又一遍,直到实在是无物可扫,小和尚便会去果树下面诵经打坐,入定参禅,至于诵的什么经,参的什么禅,恐怕也只有小和尚一个人知道了。

一行三人,叫墨玉的女子,李子归,谢东山,在光明寺停留了几日,只是老和尚迟迟未归,让本来想着与老和尚询问几句佛理的谢东山白白等了数日,至于叫墨玉的女子以及李子归,当真是游山玩水来了,李子归从不提任何事。

这几日,谢东山在寺庙之中研习佛门典籍,其中,还有一些来此隐居避世的先贤留下的孤本善本,至于兵家圣人孙伯灵亲自撰写的兵法韬略,谢东山没看到,按照佛家所说,得失之间完全是天意缘分,既然谢东山没看到,那就是天意如此,有缘无分,强求不得。

李子归陪着小和尚在果树下参禅,至于两人参的什么禅,恐怕只有那些散落在地还未成熟的青果知道了,苹果,梨,石榴,脆枣丢得满地都是,两人满脸傻笑,互相说了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容贫僧前来超度你等,一大一小两人就开始叽里咕噜地念起了经,至于什么经,恐怕他们两人自己都不清楚。

叫墨玉的女子几日来第一次开口说话。

“我去练剑。”

只说了四个字,便丢下李子归,谢东山两人,独自一人前往雪练飞瀑,李子归不敢跟着,谢东山不便跟着。

光明寺所藏佛经不多,再加上谢东山读书向来是一目十行,从来只捡取书中精义细读,因此,不到五日,谢东山便已经将所有佛经读了一遍,李子归询问谢东山,佛经如何,谢东山给了李子归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佛经就是佛经。

其实,不是谢东山的回答有问题,而是李子归的问题有问题。

佛经可不就是佛经,还能如何。

又过了数日,直到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之后,迟迟未归的老和尚终归回来了,小和尚也没有哭哭啼啼,只是满脸严肃地说了一句。

“你这个老和尚实在是太抠门了,不就是中秋节么,为了省点东西偏偏要晚回来几日,一点都不爽快。”

小和尚侧着头,一脸赌气的样子。

老和尚是个苦行僧,直到五年前,才在此落脚,同年,收下了传承衣钵的小和尚。

老和尚法名饮光。

小和尚法名不鸣。

李子归,谢东山分别与老和尚致礼之后,谢东山便与老和尚闲聊起来,老和尚得知三人是从江南而来,在此游山玩水,谢东山得知老和尚自西域而来,徒步远游何止万里,当真是得道高僧。

“大师苦行何止万里,真是我辈之楷模。”

“不敢当,不敢当,心无定处皆在路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