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罗混元40(2 / 2)

这样的称谓放在境界系统中,必须依托于一个具体的境界,但是它本身不能构成一个境界——如果准圣可以作为一个境界的话,那么‘准大罗’,‘准太乙’,‘准金丹’,‘准元婴’是不是也要划分为一个境界呢?

还是具体举个例子吧:我们可以称呼考完高考,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三学生为‘准大学生’,但这只是处于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中间一个衔接面,而不是一个阶段。用持续时间来说明,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而且这七年中,学生要学习,要进步,要增加知识量,要实实在在的成长;而高中大学中间这‘准大学生’持续多久呢?两个月!如果大学改在七月份开学,那可能就只有几天甚至一天都没有。再说,这两个月学生可以放开了玩,丝毫不管学习的事。”

伴随着她的说话,桌上上面的3D影像变成了一根进度条,进度条左边半截是蓝色,标注“高中阶段”;右边半截是金色,标注“大学阶段”;而在两种颜色的交汇处,则是引出一条指示线,标注着“准大学生”。

事实上,她没必要说得这么细,在她说到“相当于混元”的时候,魏承恭就已经明白了。不过嘛,这一晚上说了这么多,魏赵二人都有些明白,这位姐姐有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毛病,所以……当然要配合一下。

魏承恭:“……”

“‘准圣’这个词一开始出现在洪荒流小说中,是用于说明某人修为很高,跟圣人只差了一张纸。再说开的话,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准圣的战斗力跟圣人差相仿佛,甚至有些准圣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圣人——就跟有的高三学霸学识要强于一般的大学新生一样;第二则是说,这个准圣随时都有可能突破成为圣人。

这个时候的含义还算正常;但是跟小说中成圣要‘斩三尸’的设定结合起来,就出现了前期中期后期,斩一尸是前期,斩二尸是中期,斩三尸是后期,而既然有了前中后期,那自然就成了一个境界。总之,算是网文界的一次以讹传讹,也是现在的网文作者汉语言水平不过关的一种体现。”

“老师,‘混元’这两个字,又作何解呢?”一直忙着吃的赵毅问道,“如果‘大罗’,‘太乙’这些字眼都不是胡乱加上的话,那么这两个字应该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吧?”

“当然有,”九素答道,“混元是‘于混沌中不伤本元’或者‘于混沌中能保本元’的简称。

要说清楚这句话,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混沌’。这又是一个修真者发明的词汇,是我们察觉宇宙空间与地面截然不同的环境之后,为了跟有明确上下之分的‘天地’区别,所发明出来的词汇。‘混’的意思是上下左右从此颠倒混乱,‘沌’的意思是指远近距离大小难以判断。

在今天要说清楚这个概念很简单,毕竟大家都知道宇宙空间是个什么情况;但是在古时候,要跟普通人说清楚这些知识……倒也不困难,只要结合刚刚给你们看的那种灵气图像,还是能比较容易说明的。

问题在于,普通人向他们的后辈解说这些知识的时候,就无法再使用这些立体影像了。其结果就是,前辈告诉后辈,混沌中没有上下左右,头上没有天,脚下也没有地;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头上天脚下地都是明确存在的,而且宽广无垠,包容一切;那么,前辈所说的混沌状态去了哪里呢?那只能是消失了,于是他们就理解成了混沌是天地还没有出现时候宇宙的状态,等到从混沌中分出天地,混沌就终结了。

也就是说,混沌与天地,在我们修真者这里是并存关系,天地之外是混沌,混沌之内是天地;但是在普通人那里,二者却成为了演化关系,混沌终结时,天地初开;天地既开,则混沌不存。

虽然我们也纠正他们说‘混宇如鸡子,大地似卵黄’,但结果却又演化成‘天圆地平’——注意,不是天圆地方——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到后来绝地天通,我们索性也就懒得再去纠正什么了。”

“原来是姐姐你们告诉他们的啊……”魏承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我一直就很好奇,中国古人为什么能想象出混沌这种宇宙形态,他们明明不可能遇到这种情况;而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也不应该能想象得到才对。”

这其实是魏承恭孤陋寡闻:现在世界上的创世神话,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气源类和水源类。水源类是指认为大海先于天地而存在,大海的出现甚至要早于创造神,比如印度人认为创造神梵天是从漂在水上的一个金胎中诞生的,又比如埃及神话认为在原始之水内诞生了原始之丘,有一天原始之丘上出现了一个蛋,蛋裂开以后,万神之祖太阳神拉(一说为阿图姆)出现了。

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创世纪》,RB创世神话在内的水源论变种(在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唯独大海或者说水不是祂创造的,《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明确指出,在天地没有出现之前,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不过区别也只在于它们不解释上帝或者天之御中主神这些最早神祗的由来,大海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这一点是不变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