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出使河东?113(2 / 2)

宋代将人户分为五等,自第一等至第五等,贫富次第而降,所谓贫下户等自然是指第四、第五等户了。

王安石从旁解释道:“不错,义勇者若非是只有单丁的人家,一般终年在役不进行轮换。而强壮都是第五等户来做,且他们所用的弓箭都需要自行购买。”

吴希点了点头,接着道:“若是这般,则臣以为河东应苦义勇、强壮久矣,一定要推行保甲的话,则仍是以正式更名为佳。”

官家沉吟片刻,却有些犹豫道:“可是河东百姓不了解什么是保甲,会不会有所恐惧,以为朝廷要进一步加重盘剥?”

吴希闻言却是笑道:“恕臣直言,无论是否更名,百姓在最初都会觉得朝廷是在加重盘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只能是督促地方官府好生布告,并且要严厉申明,行保甲不周者立行惩戒,才能保证制度安民而不害民。”

官家有些沉默:“吴卿,你之前的《维新策》中明确说新法的名声渐渐不好,大多都是地方官吏行事出了问题。这我是知道的,因此才从中央纷纷派出许多察访使,以体量民情。可使者纷纷派出,为什么总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吴希有些无力回答,毕竟在这个通讯过度落后的时代,仅靠人力察访是不能有效监督地方官吏的。

不过官家既然问到了这里,他也不能不作回答,只得勉力来言。

“官家,使者派出多为临时性质,匆匆而去,不足年匆匆即返,而后地方情形便不得而知了。臣以为当建立详密周全的地方监察机制,且不能使之演变成通判,或者转运使等监司官一样的地方官,如此总归能够比现在好一些。”

官家精神微微振作,再看向两边都没反应的宰相和枢密使,却又微微有些泄气。

其实他一直想要建立一套延伸皇权的监察机制,但屡屡受挫于这些文臣士大夫们,吴希所说虽然合他心意,却大约是不能成的。

“吴卿既有此心,回去后不妨善加斟酌,交个条陈上来,我们再议一议。”

“臣得旨。”吴希自是当即应允,转念一想又道,“官家,于朝廷建制固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河东保甲一事,官家却是不妨寻妥当人往河东巡行一番,再做定夺如何?”

官家点了点头:“朕正有此意,吴卿,不知你愿不愿作为使者往河东一行?”

此问一出,吴希还未来得及回答,王安石、文彦博两人却是各自表达疑惑。

“官家,吴氏子年纪轻轻、资历亦浅,如何便能担得起察访使职任?”这是王安石在从制度上否决此议。

“官家,冀之还要参加本年科举,从时间上来说并不合适吧?”这则是文彦博从个人出发提出意见。

官家听得这两位重臣难得在一件事上达成一致,确实也不由有些失笑不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