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匪临城下(1 / 2)

在这无边无际的旷野上,一道黑线如潮水般慢慢涌动,逼近。

潮水涌来,整个城都被围住了。远处、近处,东边、西边,官道上、城外的旷地上,原野上、林木中,到处是大多衣衫褴褛、拿着五花八门兵器的乱民。至少上万人。还有更多的人正在从远处行进,隔得远,望上去他们似乎只有蚂蚁大小,然而满山遍野都是。

人上一千无边无沿,人上一万彻地连天,清晨就有传令,县衙官员要上城楼巡查乱民动向,楚离有护卫值司,与其他护卫一同早早就站在城墙上,默默看着眼前的景象,内心缓缓的沉了下去。

因北突厥百年来不时的侵犯,陇右道各城池的城墙都很高,延湖县的城墙也不例外,站在高处,极目远望,一个词儿跃上楚离的脑海:“蚁民。”

站得高,天很热。可他却觉得浑身透骨冰凉。

县令汪泉、主簿郑伦,县尉陈仓等也闻讯赶了来,正巧就站在他的身边。

汪泉抓住城垛,强撑着站稳,望着城外,喃喃地说道:“真是蚁贼。”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这句话是楚离前世不知从哪儿看到的,忘了出处,但用在眼下似极为合适。

他看得很清楚,城外近处的那些乱民,基本没有穿铠甲的,也没几个拿着正经兵器,很多拿的是农具,如锨、锄之类,更穷一点,大约家里连农具都没有的,用的是竹枪、木棍,装备可谓简陋之极。用这些武器,连一个攻城的军械都没有,能将一座城打下来么?可他们还是来了,就如觅食的蚁群一样。

连年灾害,朝廷无道,地方贪残,豪强不法。千里逃荒,骨肉相食仍不得活,不管怎么挣扎都是一死了,不如拿此命一搏,所以,便不怕死了。

汪泉细细观察城外的乱民,说道:“反贼虽然人众多,但散乱且无纪律,不足为惧。”遥指某处,又道,“唯独此处,贼众稍有纪律,还能列队结阵,那便是是贼首所在吗?”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城外少说又添了两三千人。

人数虽多,只是却如汪泉所言,都散乱无纪律,东一堆,西一块,尽管也有头目之类的在他们中间奔跑喝叫,拼命约束,然而成效不大。

唯独汪泉手指的那块田野,距城大约五六里,立着一两千人,颇有纪律,与别的人众相比泾渭分明,远远望去,他们的武器也较好,矛、戟、弓弩皆有,最差的也是刀剑。楚离眼尖,还看见其中有数百披挂盔甲的甲士。

“那人便是号称夜叉王的贼首吗?好恶贼,看来并非紧紧是灾民作乱,此番必是有人举事!”

话未言闭,一阵冷汗喷薄而出。想让这天下大乱的可不止一家,正因为礼教立言‘天命不于常,惟归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怀之’方有在大魏朝堂立足的位置。

可这正言说了中原黎民百姓心怀,大魏皇室可是胡人血脉,得位不正啊。

这队人马前边,有辆高大的马车,一个人带着恶鬼面具站在车上,正按剑向城头望来。不时有人或骑马、或徒步跑到车前,像是请示什么,接到命令后,即返回原地,继续指挥部众围城。受汪泉的提醒,众人看了片刻,明显看出,此人定就是城外乱民的首领了。

夜叉王所站的马车左右,一字排开停放了几架大鼓,可能是下了什么命令,鼓手们开始擂鼓。起初,因为城外人众喧哗,鼓声不响。渐渐的,听到鼓声的乱民接连安静下来。“通”、“通”、“通”,沉闷的鼓声清晰地传入了城头诸人的耳中。

战鼓声的频率不快,却是暗合了心跳的节奏,起先不觉得,等城外安静下来,再听这不紧不慢的鼓声时,诸人分明感到了蕴含其中的坚决之意。

风云变色,狂风将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