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县府之议(1 / 2)

延湖县虽为中县,可大街中心前些年翻修的县衙大院却是一点都不丢大魏的颜面,一到县衙大门,便能感受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宽敞的衙门前有一道宽广的石阶,两侧是高大的石狮子,形态威武恢弘。石阶通向一座宽阔的大殿。

县府偏厅,三人端坐。

居于上首的是一个年约三十的中年男子,他身着一袭青色官袍,脸庞方正,眼神明亮而锐利,他的头发整齐地梳理,略微有些灰白,只是此时眉宇间透露着烦躁不安。此人正是延湖县令汪泉,他端坐的四平八稳,端起桌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哐嘡”一声半扔半放到桌案上,冷哼一声道:“两位又有何事找本令分说!”

左首坐着的县丞魏芜高大健壮,发鬓乌黑浓密,一双细长眼睛透露出精明的光芒。他自是知县令汪泉心中想什么,控制着心中的悸动,急不可耐的说道:“不瞒大人,今日下庄部曲送来急信,这灾民已聚众成匪,匪首“夜叉王”领乱民洗劫了下庄,上渠两乡部分庄户,某为县丞,不敢不问,再次问县令大人可有章程,民变已生,朝堂问罪,怕是我等吃罪不起!”

汪泉冷笑一声:“怎么,还是要本县大开城门,迎乱民入城不成?”

县丞魏芜一脸正色:“县令大人慎言,城外是灾民、饥民,都是大魏子民,而非乱民!”

汪泉怒气大发,挥手一拍,桌上茶盏都差点摔落:“魏芜,你当真不知饿急了的灾民就是乱民,聚众就是乱匪!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入这小小的延湖县城,这不是闹出乱子的事情,你是要吾等和这延湖县与灾民一起陪葬不成!”

县丞魏芜面色一冷:“大人,吾等一县父母官,此危急存亡之刻,岂能紧闭城门,不管不顾。”

汪泉气急冷笑:“空口白牙之辈,管要兵,顾要粮,是你县丞魏大人有平乱之兵,还是主簿郑大人有赈灾之粮?”

汪泉自是知道,西凉府近年来虽无兵乱,在于安西都护府居于前方抵御外敌,遮风挡雨,可也因此,历年来西凉府均竭其所能调粮给安西都护府,各处县城仓秉均是空空如也,又遇此灾荒,无有朝廷赈济,单靠西凉府,也确实赈灾无力。

听到提到自己,右下首坐着的主簿郑伦微微拱手一拜,肃声说道:“大人,近日来四下庄园皆有被乱民劫掠者,县内豪绅捐粮五百担,以为平乱所用。”

县令汪泉面带厉色:“平乱,为何不是赈灾!”

主簿郑伦微微摇头:“这大户豪绅的捐献,自是有所求,若用于赈灾,杯水车薪啊!大人”

县丞魏芜起身一拱手:“大人,此五百担粮用于赈灾,施粥于城门,吾魏氏起族兵八百,自备粮草军饷,镇压乱民,护卫县域!”

县令汪泉瞳孔一缩,双眼中冒出两点寒光,咬牙切齿:“这八百族兵想必是兵甲俱全吧,好个高门魏氏啊,只是区区灾荒民乱,世家大族大举私兵,此风岂可因本官而起!”

县丞魏芜面露冷色,一字一句道:“按照朝廷惯例,地方生民乱,达上万众者,州官免职,郡官坐监,县令斩首!”

县令汪泉脸色发青,一时失语。

魏芜接着又斩钉截铁大呵:“当下时局,我等已无半分退路,事到临头需放胆!从权从急,为出师有名,还请县令大人颁个告令!”

城外有大量附郭而居的百姓,还有无数逃荒而来的灾民。

若不让这些人进城,等乱军杀到城下,这些人估计全都会被裹挟,到时候敌人的数量将成倍增长。

汪泉倒吸一口凉气,面色扭曲,一拂袖咬牙道:“魏县丞,你去召集城中士族大户,让他们即刻出粮赈济灾民。若要开城门放饥民,曲曲五百担粮如何济事,若不让其活命,城里必生大乱。”

汪泉自是对士族门阀多有提防,谁敢赌他们没有挟寇自重,纵乱冒功之举。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人运筹帷幄,大户豪绅必不吝啬于粮饷;族兵为护卫乡里,亦必竭尽全力!”既已达目的,魏芜面色舒缓。

知道此人和郑主簿沆瀣一气,身后均是陇西道士族门阀,汪泉心中生出阵阵腻味,看着魏芜一脸正色,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嘴脸轻叹一声。

接着低下头,嘴角勉强扬起一丝苦笑:“好吧,那就依你等所言。赈济城外灾民于前,召集族兵平乱其后,本官亲启印信!”

县丞魏芜与主簿郑伦相视微微一笑,各下点了点头,心中暗自庆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