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冬至32(1 / 2)

游三走到马邑的时候已经是冬至这一天。

他是一路沿着官道打听过来的。当一座土黄色的城池显现在眼前时候,他就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已经到了。

据说秦朝时,曾在武周塞内筑城,用来防备匈奴的侵略。城快筑成了,但崩塌的地方却有好几处。这时有匹马飞快地奔跑着,来回不断,使得当时筑城的那些管事们觉得很奇怪,于是他们就按照马跑的脚印来筑城,城墙就不再崩塌了,于是就把这城命名为“马邑”,这就是马邑城的由来。

马邑县城属于雁门郡管辖范围之内,是一个边关重镇,这里也是边境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标志性分界点。

此时的汉帝国对北边的匈奴采用的是和亲怀柔的政策。在表面上,两国还处于相对友好的状态。在这个大背景下,两国商队来往频繁,从而使得这里贸易往来频繁。

由于今天是冬至日,几乎所有人都在自己家里过冬节,街面上的商铺都不出生意,所以显得街面上有些冷清。

在当时,整个大汉境内全都放假过节,皇帝不听奏,百官不上朝,军队待命,边关闭关,商旅停业,老百姓们穿新衣,品美食,送美酒,上门拜访亲戚朋友,回赠礼物,这就相当于后世的除夕。

游三出示了验传顺利地进了城。此时的卫兵可能也是思家心切,随意瞅了一眼验传后便说,还好你来的比较早,过了午后我们就关城门回家过节了。

游三赶忙陪笑着感谢,并且从卫兵口中得知了聂字号商队的大概住所,便径直往城南的方向去了。

此时的游三已经是饥肠辘辘了,一路上天寒地冻,他没有找到像样的食物来充饥,连个野菜都没找到。

他已经有三天没有吃过像样的饭了,身上的干粮和钱财都已经在路上花完了。

正午阳光使得路上的积雪融化,一路的泥泞让他苦不堪言,每走一步路都要甩一甩沾满在草鞋上的黏土。

他将包袱系在那柄刺马刀的刀柄上,索性用这柄长刀当拐杖。一路下来他的双腿都沾满了泥浆,现在的他俨然一个乞丐的模样。

只见他那泥泞的双脚踩在街道上的石板路,留下满是泥水的脚印,这是他新人生的开始,也是他人生的轨迹。

游三沿途又问了几户人家,他突然发现聂字号商队在这里还是挺出名的,几乎是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穿过两条街巷,他有些虚弱地来到一处大宅院门口,只见门口立着一面红边黄底的旗帜,旗帜上秀了一个黑色的“聂”字。

游三心想,这宅子居然比我们县衙看着还要大,应该就是这里了。

游三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感慨莫过于自己读过两年私塾,认识百八十个字,一些简单的书信还都能看懂。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读书,自己或许已经是一个朝廷官员了。

他觉得自己有学习语言文字的天赋,因为他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匈奴语言,和他们可以正常的日常交流。

清贫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卑微的心态,但是骨子里又有那种不服输精神的滋生。这些情绪使得他经常处于自我否定和自我鼓励的矛盾中,从而产生了精神上的内耗。

游三拖着有些虚弱的身体拍了拍院门,又冷又饿的他希望里面有人快点开门,能够讨一碗野菜羹来填补一下他这空荡荡的肚子。

不一会儿,厚重的大门开了一扇,从里面探出一个胡须发白的老者。

只见他眯着小眼睛问道,你是何人啊?有何贵干啊?

游三不好意思笑了笑说,我是北地郡直路县的游三,这是我的验传。

说罢,游三将随身携带的验传双手递了过去。

老者没有接过验传,而是打趣地说,它认识我,我不就认识它。话说你怎么今天才到,东家最近几天一直念叨着你,快点进来吧!

老者的话让游三有些诧异,没想到东家还能够重视自己,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来投笨乞食的毛头小子罢了。

转眼间游三紧跟老者的步伐进了院子,这里的院子确实很大,院子的西侧是一排马厩,里面拴着十几匹颜色各异的马,马厩里还有人在清理马粪。为了御寒,他们将马厩的围栏用灰色的粗布围挡了起来,只有马头还露在外面。

同时,游三看到马厩的另一头有栓着二十多匹“高大的马”,它们比正常的马高出许多,统一的黄色毛发,而且背上还有两个高耸的肉坨,游三第一次见这样的生物,这勾起了他的好奇心,暂且就认为这是别的品种,或者是叫别的什么名字。

院子的东侧有一排厢房,约摸有十多间瓦房,房檐下的冰锥不停地滴着水,将墙角外汇聚成一条小溪。

这里应该是给商队里的人和仆人居住的。看着房间不大,虽然看着有些破旧,但是都很整洁。

而正北面则是主房和耳房,门口有五级青石板铺设的台阶,地基就要高出厢房半个人高度,想必应该是给东家居住的。

游三在院子里没有看到厨房柴房和厕所,心想这主房后面应该还有后院,这么算下来这座宅院要比直路县县衙还要大出许多。

游三随着老者来到东厢房最里面一间房里,站在门口就听见房里的喧嚣,进了房间只见房里放置一个铜火盆烧得旺盛,将房间里面烤得暖烘烘的。

房内有几个人正在围坐在睡铺上博钱,其中一位胖乎乎的年轻人居中做庄,大声吆喝着让人下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