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奏疏(2 / 2)

朱祁钰深思良久,呼出浊气,随后道:“其家人若罪证不足,则流放琼州,永世不得返京!”

古代琼洲可是遥远的边陲啊。能否能活着到达都是未知数,更别日反回京师了。

于谦紧抿嘴唇,本来想规劝一、二但随后想道,现在是战争时期。所以未曾反驳,亦未进行规劝。等打完这一仗,再行劝谏、请求大赦也不迟。这样想道。随即没有开口。

我意识到,军备废弛和私通敌人的名单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于谦其实只强调了一件事。

第三份奏疏,详细记载了土木堡之变的过程,而造成土木堡灾祸的主要负责人是谁呢?

当然是指挥不当的朱祁镇身边的首席大太监王振。

除了他,还能是谁呢?难道会是“英明神武”的大明战神朱祁镇吗?

于谦虽然未明说,但在字里行间仍认为朱祁镇不应负第一责任。

我阅读者行军奏疏,发现,我的兄长朱祁镇并非如所想的是一个蠢货。

英国公张辅和兵部尚书邝埜在朱祁镇亲征之际,便竭力反对,他们提出“秋暑未退,天干地燥,青草不丰,水源匮乏,出兵有凶险”的观点,明确表达了对这次战役的悲观态度。

塞外征战,尤其是当秋季的冻雨来袭,这位二位老尚书和老将军有着清楚的认识。

同样,与蒙兀进行了八十多年的大明也深知其害。

户部尚书王佐在奉天殿高声警示,绝对不能前往。由于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士兵们只带了三斗炒麦,如何能够打赢?没有充足的粮食,他们又如何有力气战斗呢?

然而,朱祁镇却坚决要出战。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户部尚书王佐调配了顺天府、山西布政司、保定等七府的夏粮至大同宣府交纳。

正如张辅和户部尚书王佐以及兵部尚书邝埜他们之前所预料的那样,秋季的冻雨和粮食的短缺造成了极大的问题。朱祁镇行至阳和时,连续的雨天让王公大臣与数十万将士们感到惶恐不安,士兵因为饥饿而失去了战斗力,甚至有的尸体被野狼撕咬得面目全非。

这个地方的情况极其严重,大明军队的士气已经极度低落。

兵部尚书邝埜,这位六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跪在朱祁镇的大帐外“整整一个昼夜”,力劝朱祁镇退兵。

但朱祁镇仍然决定从宣府至大同继续亲征。

不久之后,当他后来意识到无法继续战斗并准备从大同返回京师的时候,朝臣们一致同意,并规划好了行军路线。

然而,几个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将领以及文官王佐、邝埜等人提出皇上先走,他们断后的决定。

当时也先再次南下大同,兵情十分凶险,他们准备先把朱祁镇送回京师。

然而朱祁镇却坚持要大军随行。最后,“关于在土木堡驻军的命令由朱祁镇亲自下达,理由是这个地方适合进行决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