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兄弟齐心,其利断金429(1 / 2)

不得不说,朱楩的演讲很有感染力。

不论是立贤立能的竞选竞争继承制度,还是那震慑群王的世界地图,也或者是他说过的,把藩王称作国之利器的比喻。

实话实说,朱楩之前说的没错,不论是谁作为新君登基,都很难容忍得下诸王。

藩王太多了,光是岁禄,就是很大的负担。

早晚得把国家吃穷不可。

毕竟明朝的爵位是不降级的,一家家全是铁帽子王。

哪怕到了清朝,那也只有八家铁帽子王,就这都还想着削藩呢。

除了朱元璋能容忍本就是他册封的群王,也只有大哥朱标能服众了。

可除了他们以外呢?

恐怕只有朱楩了,因为他的野心,是要征服世界,而这需要众兄弟的帮助。

就连先前爆发的接连大战,都开始让朱楩感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不得不开始分散兵力,数条战线齐头并进。

可实话实说,除了少数将领以外,朱楩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这帮兄弟。

哪怕是一直找茬和阴阳怪气的三哥,朱楩同样觉得,至少他比外人强吧。

朱楩真就宁可由朱老三造反,也不想发生晚期吴三桂那种事。

毕竟血浓于水,闹破天了,也是他们自己家的事。

总好过被外人篡了皇位好吧?

“趁着这次群王齐聚,我就表个态,皇位我要了,”朱楩再次直言不讳的,表达出自己的野心。

而此时的诸王,已经没了之前的‘群情激奋’,甚至就连朱老三朱棡,都不再阴阳怪气,而是望着朱楩以及他身后的世界地图,陷入了沉思,眼眸中也闪烁着一抹异样光彩。

如果朱楩不是在这样的场合,几乎拿出所有诚意与兄弟们开诚布公,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登基之路绝不容易,甚至会和兄弟们闹翻了,乃至于遭到很多兄弟的反对与阻止,就是演变成群起而攻之的讨伐之战也不为过。

那样一来,恐怕朱楩就要踩着兄弟们的尸骸与血海,才能坐稳宝座了。

倒不是说诸王全都有登基为帝的野心。

而是很多人都效忠大明,更认为你德不配位,你有什么资格当皇帝?哪里轮得到你来当皇帝?

非嫡非长,这就是出身的局限性。

而这也同样是朱元璋不忍心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才有今天这场家宴,并且摒弃了后宫和公主,只是他这个当父亲的来牵头,给这些儿子们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朱楩也很有诚意,他不是要和兄弟闹翻,更不会削藩,反而言之凿凿说要带兄弟们一起玩,咱们开创属于咱们这一代的历史。

这就让许多朱家王爷们动心了。

德不配位?

他们老十八这是要当千古,不,是当万古一帝的节奏啊。

如果真能打下全世界,别说封王了,到时候直接封帝遍及全球。

此等伟业,必定传唱千古。

到那时谁还敢说他不够资格?

最关键的,还是朱楩数次提及大哥,哪怕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和名望,也没有忽略亲情,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朱楩之前有一句话就很直白也很残酷,你们之中,有谁是我的对手吗?

他本可以不用跟兄弟们商量。

可现在却这样诚恳的说服兄弟们,诸王也能感受到他的诚恳。

“毕竟你们是一家人,是亲兄弟,手足之间自该相亲相爱,”朱元璋也在一旁帮忙窜合。

孩子们已经大了,尤其是第一批次的那些藩王,连朱元璋也怕他们闹。

不是处置不了,是舍不得处置。

这些都是亲儿子,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哪里舍得,虎毒还不食子呢。

“但是老十八,也不是所有兄弟都能帮你打天下的。比如你五哥我,如今就只想读读书,尤其是许多医书,”一直显得比较沉默的周王朱橚突然说道,面色也有些惭愧。

身为第一批藩王之一,而且是众兄弟的五哥,也是马皇后所出的最后一位嫡子。

可是周王朱橚并不以武力见长,说是戍边守国,其实封地就在开封,距离京城并不远。

恐怕连朱元璋也了解这個儿子的秉性。

而且朱橚不但勤敏好学,能吟诗作赋,还喜欢医学方面的东西。

尤其是他编纂的‘救荒本草’,里面记载了可食用的野生植物,不仅能抓住植物的一些主要特征,还使用了一些易懂、简洁、确切的植物学术语,对植物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是中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书名叫做救荒本草,这也是朱橚不愿看到民间疾苦,一旦遇到天灾之年就有家破人亡的事发生。

所以这本书也能在荒年,让百姓们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能吃的东西熬过艰难的时期。

朱橚在这方面还是有不小贡献的。

朱楩于是对他说道:“既然如此,若是五哥愿意,可以随时回到京城,做你喜欢做的事。而且如今医疗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去研究和等待开发的领域。正好伱擅长这些东西,不如就做你想做和喜欢做的事吧。”

“其他兄弟也是如此。”

朱楩再次看向其他诸王,说道:“这次回京,我是和十六哥一起回来的。我深知十六哥其实也不适合戍边守国。还有其他诸位兄弟们。有的兄弟胸中藏兵百万,可为大将军王。譬如三哥、四哥他们。也有诸如五哥和十六哥这样,在其他方面有所擅长的本领。”

“按照我的想法,咱们贵为王爷,就不如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毕竟人生苦短嘛。”

“想要建功立业的,就去完成自己的伟业,开疆裂土不在话下。”

“可不擅长带兵打仗的,不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与咱一起开创大明盛世吗?”

“想回京城的,就回来。想去游山玩水的,就去玩个痛快。只要不去残害百姓,不去祸乱朝纲,哥哥们也好,弟弟们也罢。我来挺你们。”

“前方带兵打仗的,我给你保证后方的稳定,以及绝对的信任和充足的补给支持。”

“想在朝政上有许多见解和理想要发挥的,就来朝中帮我管理国家。”

“咱们是兄弟,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谈。就像现在这样。我有什么就说什么。我要当皇帝,不也正在想尽办法得到你们的支持吗?”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朱楩正在以身体力行,来证明他的诚意。

而且他也承诺,不会一杆子去强行要求诸王必须去做什么事,反而承诺会给他们最难能可贵的自由。

以诸王的身份和地位,他们还缺什么吗?还差什么吗?

非要说的话,只能是在其位谋其政,反而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别看朱家皇子都是王爷,看起来很高贵。

可同时朱元璋也给他们套上了枷锁。

生而为王,自然要做当王的使命与职责所在。

可那些事真的是他们想做的吗?

谁又在乎过呢?

比如十六哥朱栴,他就一直很郁闷,本就不喜欢舞刀弄枪的他,却不得不赶往北方边关就藩,而且直到如今都还没建好王府,只能暂居在别处。

其实很多藩王的诉求都很简单与单纯,其中还不乏一些只想过上闲云野鹤般快活轻松生活的人。

比如蜀王朱椿。

“老十八,你说的是真的?”朱椿目光热切的看着朱楩,甚至说道:“若是你真如许诺的那样,可以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你坑走我蜀地大将瞿能和五万大军的事,我就不跟你计较了。”

朱楩顿时感到心虚起来,同时也猜到了,这位年纪并不大,出生于洪武四年的,看起来容止都雅,颇有书生气息的人,正是自己那位大冤种的十一哥。

朱椿也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还有蜀秀才的美誉,历史上更是留下了著作‘献园睿制集’,其中没少记载朱椿的作品诗集。

所以当初朱楩邀请他一起发兵进藏地时,直接被朱椿给拒绝了。

这可是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王爷,相对于兵事,他可能更喜欢上峨眉山参拜。

除了朱椿,还有朱柏,这位老哥也是喜欢出家人的那些事,不但对传说中的老仙人张三丰各种推崇备至,留下过著作‘太和山寻张三丰故居’,还自号紫虚子。

所以朱楩许诺的自由,确实打动了不少藩王的心思。

眼看气氛终于越来越和谐,局面正在往好的方向走,朱元璋也终于可以松了口气,还主动招呼道:“好了,都先坐下来,咱们边吃边说。”

父皇发话了,诸王纷纷落座了下来。

只见朱元璋左右的位置被空置了出来,不用问也知道,左手位置是给老大留的,右手位置是给老二留的。

虽然朱标与朱樉都过世了,可还是给他们留下了空位,以做思念之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