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朱允炆要娶徐妙锦?296(1 / 2)

有一说一,今天早上有着一场惊天阴谋,有人,或者说有一股势力,见不得朱楩好,见不得他立下不世之功,于是来势汹汹,打算在确认他立下天大功劳之前,先给他定罪。

因为一旦朱楩有罪在先,那么不论他立下多大的功劳,那也只能说是将功赎罪,也就没那么大的功绩了。

可是随着倚天剑(不是)。

随着朱楩突然掏出尚方宝剑,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尚方宝剑,如朕亲临。

都如朕亲临了,还需要什么兵部的调令?这就是圣旨,甚至是不限制使用次数的,相当于随身带着一个陛下的,最方便的圣旨。

这一下,满朝文武都傻眼了。

朱楩问刘三吾:“我有这个,好不好使?”

刘三吾抹着汗,说道:“好使好使。殿下您淘气,您早说您有尚方宝剑啊,您早拿出来,不是早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私自调走部队?有尚方宝剑在,就不算私自。

私自出征?

还是那句话,有尚方宝剑在,就不算私自。

尚方宝剑一出,谁与争锋?这不比那什么倚天剑还是屠龙刀更牛?

朱楩又问齐泰:“兵部是吧?本王需要你们的调令吗?”

齐泰低下头,轻叹一声:“不需要。”

你都如朕亲临了,还需要我们作甚?

“来来来,齐大人,你跪下跟本王说话,”朱楩举起手中尚方宝剑。

齐泰抬起头,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朱楩。

有人忍不住控诉道:“滇王殿下,您可不要欺人太甚。”

“这是觉得我咄咄逼人了?伱们刚才可是想要我的命啊,跪下,或者死,本王都敢当堂拔剑了,你猜我敢不敢杀你?”朱楩一脸平淡的说道。

明明朱楩没有半点火气,但是却让人感到不怒自威。

有人下意识看向上面的朱元璋,却看到朱元璋此时反倒沉默了,甚至跟朱楩一上一下一老一少的,一起看着包括齐泰在内的那些臣子。

恍惚间,仿佛这俩父子的影子重叠到了一起,都冷漠的看着他们。

看起来都是一脸的平淡,可一旦他们动起手来,就是雷霆手段,杀伐果断。

齐泰心里一动,再也不敢拿捏,‘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朱楩接着看向黄子澄。

都不需要朱楩开口,黄子澄直接就给跪了。

“你倒是痛快,”朱楩不无讽刺的说道。

黄子澄低着头,但是眼中满是不服。

他不但是太常寺卿,更主要的还是东宫伴读,与朱允炆的关系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他才肯冲锋陷阵,就是他们这些人,见不得朱楩好过。

否则朱楩得宠了,岂不是代表着朱允炆失势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信号。

朱楩抬起头,往那些文官群体扫去。

每当朱楩目光所及之处,百官纷纷忌惮的跪了下来,再无人敢触碰朱楩的威严。

此时此刻,他还真有种如朕亲临的威严了。

但是朱楩却叹了口气,不无自嘲的笑着说道:“这就是文人的风骨,我还以为你们得撞死几个,冒死直谏呢。”

“好了,”朱元璋听不下去了,心中感到无奈,本来是他打算看笑话,怎么变成这个混账小子看热闹不嫌事大了?

撞死几个?亏你说得出口啊,那岂不是成全他们的美名了?

其实老朱也很腹黑啊。

朱楩这才收敛一些,转过身就瞧见那群武将挡在面前了,顿时没好气的说道:“你们干嘛呢?抓我还是不抓啊?不抓就闪开。”

一众武将本来大多都是开国功勋来着,其中不乏国公,比如傅友德,比如冯胜。

就连那位平安,也不简单,据说他还是老朱的养子之一。

没错,朱元璋在早年间,可是有着不少养子、义子干儿的。

还有耿炳文,跟随其父与朱元璋渡过长江,屡战张士诚的部队,连他的父亲都战死牺牲了。

之后耿炳文子承父业,继续屡战张士诚,建下不少功勋。

其中恐怕盛庸是最名声不显的,那也是都指挥。

可此时面对朱楩,一个个却都有着手足无措的紧张,连忙纷纷让到一旁。

朱楩这才双手托起尚方宝剑,对龙椅上的朱元璋,弯腰说道:“禀告父皇,儿臣年前奉命前往西安调查二哥秦王死因,后来已将报告内容上达天听。随后因为事发突然,只好事急从权,利用您的权柄做了点出格的事。幸好儿臣没有给您丢脸,如今整个鞑靼各部已经归顺,成为咱大明的子民。”

“好叫朝堂上下知道,儿臣没有让他们成为属臣属国,而是要让他们做大明子民,从此以后,鞑靼是大明的了。”

属国,比如如今的高丽其实就是大明的属国,但其实仍然保持着独立自主性,所以自然不被算作大明版图之内。

但是鞑靼不同。

朱元璋也终于激动起来,一边给身边黄门侍郎(太监总管)使了个眼色,让其下去把尚方宝剑给自己拿过来。

主要是攥在那浑小子手中,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刚才也被吓了一跳。

这浑小子一旦犯浑起来,是真的浑啊,敢当着自己的面拔剑?他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

同时朱元璋说道:“朕之虎子,朕之虎子啊。此功,连蓝玉也不曾做到。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曾对草原感到头疼,却始终难以彻底征服。可今日,吾儿却做到了。比之汉之卫青、霍去病,又如何?”

“可惜殿下没有封狼居胥,不然卫青霍去病也不如您啊,”李景隆终于反应过来,连忙谄媚的拍起了马屁。

朱楩转头,一脸面无表情的看着他。

李景隆纳闷问道:“怎么?”

“我说大侄子,”朱楩无语的叹了口气。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按理说,朱楩喊他一声大侄子没毛病。

朱楩勾勾手指,让李景隆到自己面前,然后才说道:“本王发兵打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继续往北,就是狼居胥山了。本王到那里了,只是没去山上禅封。你知道为啥吗?”

李景隆摇摇头,还在纳闷,原来你到那里了,那咋不去封狼居胥呢?

“因为我爹还活着呢,我爹都没禅封,我去禅封啊?”朱楩直接上手一把按住李景隆的肩膀,让他低下头,怒其不争的说道:“你真以为本王要造反啊?”

这小子是不是故意的?

连朱元璋都没禅封过,主要是宋真宗禅封之后,那味道就变了,怪怪的。

所以朱元璋是不屑于在宋真宗之后去禅封,觉得没意思。

就你宋真宗干得那事儿,打赢了人家之后签澶渊之盟,这和清朝的割地赔款有什么不同?

为啥都喜欢明朝,明粉乃至明吹那么多?

就是因为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最后的崇祯帝宁可自缢煤山而亡,也不做亡国君亡国奴。

明朝是有一大堆诟病的地方,但是血性还在。

哪怕土木堡之后大明战神被瓦剌抓走,明朝仍然有于谦,有朱祁钰,不妥协不退让,镇守北京,让瓦剌无功而返。

可惜的是明朝很多本该英明神武的皇帝,要么死的太早,要么像朱祁钰一样,因为心软而被朱祁镇发动政变又干下去了。

再一个还是藩王削藩,自朱棣之后,藩王的权力基本上等于没有了。

到最后明朝其实还是死在了那些外臣的手中,东林党,宦官党派,拥兵自重的武将集团,等等等等。

明朝真是死在藩王体系,因为藩王太多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