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裂痕初现115(1 / 2)

朝阳升起,尘雾渐渐消散,淡淡浅浅的蓝天下,出现一片一望无际的绿地毯

在这无边无际的嫩绿之中,点缀着一面面安静的蓝色湖水

密密麻麻的帐篷如同一朵朵小蘑菇,就生长在最大的那面湖水周围,小蘑菇的顶端,此刻已经冒起细细的炊烟

若不是那粗鲁的吆喝声响起,此处宛若天堂

“汉奴们,下地干活了!”

穿着肮脏皮袍的蒙古老汉,将手上的皮鞭挥得啪啪作响

按汉人的算法,此时要开始春耕了,只要鞭子挥舞得狠一点,到了秋天,他们除了牛羊肉,还能囤上吃不完的米面

这时候,密集的马蹄声,如雷响起。

老汉有点疑惑,勇猛的汉子都被召集去巴克图打明人了,哪来的队伍?

抬头远望,一条长长的红线,出现在前方,正在急剧变大变粗

几个呼吸之间,飘动的红线变成了厚厚的浪潮,铺天盖地呼啸而来

哒哒的马蹄声不断,组成红色浪潮的,是一个个跃动的红点,那是穿着大红战袍的明军骑兵!

这感觉让老汉目瞪口呆,熟悉却荒谬。

熟悉的是这种骑兵奇袭,年轻时,都是这样到明人那边打草谷的。荒谬的是,怎成了被突袭的一方?他这一生,都不曾想象过如此画面。

明人不可能来这里。

此处蒙语叫做巴彦淖尔,意为富饶湖泊,百多年前就被明人放弃了

他刚想掏出牛角号示警,却发现天旋地转,不知何时那些汉人奴隶已经悄悄摸到身后,将他扯下马来,摔在草地上

来不及张口,几个肮脏的大脚板,已经跺在了他的脸上。在赶往“长生天”的路上,他只听见那些汉人模糊的哭泣声

“来了,大明军队来解救我们了!”

红色潮水很快将整个营地包围,混乱和喧闹并非持续多久,敢于挥刀握弓的,很快就被消灭。这让一部分的白色帐篷上,沾染了点点血的痕迹。

营帐里的人都被赶到外面集合,留守的蒙人青壮垂头丧气,妇孺们反倒镇定一点,草原上部族相争是常事,谁赢了,她们就归谁,这是惯例。

那些被掳掠而来的汉人,要么欢天喜地,要么喜极而泣。明军正从中挑选出青壮,分发武器,协助维护秩序。

一切井井有条。这一幕,明军已经反复演练了好几遍。

与过往捉迷藏式的草原战争不同,敌人就在这里,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防备,这场战争就是一路平推,考验明军的,只有行军速度。

留下留守部队,等待后军上来接手防务,换一批战马,明军继续向前,赶往蒙人下一个聚居点。

这一片平原,在被称作巴彦淖尔之前,是赵国的云中郡、秦汉时代的五原,南北长度大约一百二十里,东西长度大约三百六十里,跑马都能跑上三天。

猎猎战旗之下,蔡复一心潮澎湃,他出生在群山连绵的胡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他又刚从地无三尺平的云贵高原而来,没想过一下子拥有这么大片的富庶土地。这块地半生半熟,百年前垦田的水利沟渠还在,原野中已经有了不少春耕的印迹。按厂卫制作的沙盘估算,这块平原面积有一千五百万亩。可以养活大几十万人。要知道,他的陕西,若不计隐户,总共也就不到三百万人口。

-----------------

上朝之前,老孙托人送来一张纸条,校哥儿脸色一变。今日的朝会,没那么简单。

校哥儿一再强调,朝会只为议事,不搞弹劾,这习惯大家也都慢慢接受了。你们不搞嘴炮,朕尽量放手政务,两三轮洗牌之后,君臣之间逐渐形成了默契。这默契,今日又打破了。

“臣弹劾厂卫横行,搜刮民财,于晋商通敌案大肆牵连,制造冤案,更贪腐收没数以百万两......”

“高皇帝定令,内官不许干预外事,只供掖廷洒扫,违者法无赦。圣明在御,乃有东厂肆无忌惮,浊乱朝常.....”

“臣弹劾东厂厂督涂文辅内官干政:涂文辅本为落魄文人,中年净身,夤入内地,初犹谬为小忠、继乃敢为大恶。假借查案之名,擅占大同府衙.......”

“涂文辅侵占民地,生员王士魁,家有良田......涂文辅乃幽置槛阱,恣意搒掠,视士命如草菅”

“涂文辅飞扬跋扈,目无国法。内侍本为天子家奴,何以警跸传呼,清尘垫道,人以为大驾出幸......,涂宦又广收义子,横行于市......”

“涂文辅大罪有六,伏乞陛下大奋雷霆,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这一轮弹劾很有章法,先针对厂卫,再锁定东厂,最后瞄准涂文辅一人。

关键是,弹劾者来自东林、浙党、闽党,几乎集合了文臣各方势力。

关键是,他们说的事,基本能对上号,虽然内情校哥儿很清楚,但他决不能解释。最危险在于,宫内大清洗之后,内廷已成文臣们的信号盲区了,而如今,谁给他们这么确切的消息呢?

按“流程”,青衣嘴炮们之后,红袍大员们要重磅出击了,阁老尚书群的座位上,刘一燝方要站起来,校哥儿摇手阻止了。小皇帝面上淡定,甚至还挂着笑容,和蔼可亲。

“诸位爱卿的弹劾奏折,朕先收下,待小朝会与诸位阁老尚书,好生商议”

规矩立下了,就不能破。朕只在小朝会上做决策,弹劾就当是民意反馈好了,朕不想朝会吵吵闹闹,嘴炮治国。

然而第二波“民意”,又是汹涌而来。

“臣翰林院修撰文震孟有谏,如今国家多事,后金为患辽东,西南叛乱未平,朝廷度支艰难,正是修养生息,卧薪尝胆之时,实不应再进军河套,另起战事。臣深知国土珍惜,寸不可让,祖宗基业,只可增,不可减。而今皇上圣明,百官皆有进取之心。何妨将时日放长,且先消兵弥祸,待来日兵精粮足,再重扩河山”

这位新科状元已经四十八岁了,面目刚直,声音洪亮,一身正气令人看着舒适。说得挺有理,只是时机不对,朕已经出兵了,怎能半途而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