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张家沟(第二十一章)(1 / 2)

41

春来在家停留两个月,跟随堂叔做活。他堂叔是方圆几十里出了名的木匠,他跟着他做活学手艺。他的日常是打杂,具体就是搬运递送工具充当扶手偶尔刨光等等,乱七八糟的很琐屑,说不上名却是不可或缺的事情。

这两个月,每每遇见不懂的地方,春来就询问堂叔,堂叔会耐心给他解释。日子在忙碌的罅隙间很快结束,时间缓缓流淌,春来的精神状态渐渐回归从前,悲痛欲绝的事情,亦不再那么刻骨铭心。

“春来,这是你这两个月的工钱,你数数。”春来数了数,五千五百元。春来跟堂叔说:“用不着这么多啊?!”他做势要退还几百。堂叔哪能允许他退还?堂叔给春来按每天一百五十五天。春来收下,他心领并且记住。

夏天末尾,秋天来临以前,大湾河沿岸的稻田逐渐泛黄。桥头,春来跟奶奶妹妹话别,“回去吧。”临走,他告诫妹妹:“春天,你要照顾好奶奶,努力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春天说:“千万别因挣钱把身体弄坏。”

“我知道啦,回去吧。”春来摇手连说再见。

少年追上同村外出务工的两位亲戚。上车瞬间。他的身体微微停顿,他想,春天,你们放心,我会努力。这时候,春来相信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从而改变家庭的命运。他一定可以支撑他们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

前段时间,张秋水隔几天就要打电话给春来,他对他这个外甥很照顾,他很关心他们的生活、安危。就是那段时间,春来跟舅舅商量好,等他干完两个月,他就要出来闯荡!春来有三个舅舅,只张秋水亲近,跟他无话说不说,有事情主动联系的是张秋水。当然,最最主要还是张秋水在厦门这边,联系方便。

火车有节律的轨道声中,春来直奔厦门。厦门,这个城市,春来曾在历史教科书里遇见数次。它是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厦门被迫成为通商口岸。他对厦门的了解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以及身边亲戚朋友的谈话聊天。就是这个从未踏入的城市让春来伤心。

泡沫般泛白的浪花翻卷着奔腾,来来回回冲刷着海岸线。在厦门,春来见过大海,到过鼓浪屿。十七岁以前,春来所有的记忆都与土地有关,都与农村有关。他最远抵达的地方,就是初二那年代表学校到清水三中参加竞赛。至于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从黑白电视或者学校过期的报纸,以及周遭人们的聊天里窥探到点点滴滴。来到厦门这段日子,春来很有收获,若在学校他不可能有这些经历。因了这些经历,他觉着自己优秀许多。在苦难中成长,在忧伤中茁壮。

先到秋水舅舅家,在他们家,春来住了六天。期间,他吃住都在这里,跟表弟张童书同床睡觉。小表弟张童书有说不出的机灵,他的脑袋灵光。他们俩可玩得来了。离开秋水舅舅家以后,他去看看他爹妈曾经生活的地方。

噩耗传来头天,春来桂芬张秋水他们这些人就已经知道了夺走生命的元凶,而那元凶某种程度还就是他们自己。春年跟张春水过完年,乘车到清水县城,从清水县城乘车到梵阳市,从梵阳火车站乘车抵达厦门。到这儿的第三天,他们到海边码头来玩来看张秋水他们,晚饭后乘坐大巴回去。

他们的工作还是张秋水请码头老板介绍的,春年夫妻到距离厦门三四个小时车程的产业园区里的服装加工厂打工。男月工资三千五,女月工资三千,包吃不包住。这样的工钱已经超出他们的预期,他们欣然接受,干活卖力。

春年跟张春水起早贪黑,生活拮据,除却房租跟日常生活杂用,他们每个月可以攒钱三千多。攒钱,这是春年夫妻简单而明确的目标。这种简单的目标,让他们有了纯粹的幸福。春年曾得意洋洋地说:“这样下来,每年可是有五六万啊。”是的,这比种地划算,他灿烂的笑容像盛夏里的向日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