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延续23(1 / 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记忆中,清明时节的确是雨多余晴,阴雨绵绵,云山雾罩,天地朦胧,一眼无边,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谷。但是清明时节就该断魂吗?我似乎不太认同。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有生就有死,死是宿命,也是必然。人们追思先人,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也能知道自己是谁。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这似乎是哲学的问题,生活不会去考虑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似乎只有生活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思考,但我们这样做了,为了知道这个问题,为了明确这个问题,我们缅怀先人,我们祭扫先人,我们制作家谱,我们认祖归源,我们寻根留本。生命有限,只有代代相传,才能生生不息;生命有代,只有代代感恩,才能不断延续。

清明扫墓,不是迷信,也不是唯心,不管是香烛纸钱,还是美丽鲜花,都只是缅怀和感恩,也许并不一定需要悲痛,也许并不一定需要断魂。去见想见的人,去与想见的人相聚,应该是期待,也应该是欢喜。这并不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相反,我觉得先人应该更愿意看到后人平安康健、家庭和睦、生活平顺。在我们把这些报告给先人,展现给先人的时候,他们也应该是欢喜的,应该是比后人悲痛更让他们欢喜的。

清明未至,就已经是阴雨,阴雨绵绵,一直延续到清明。细雨如丝,丝丝如念,细雨无声,浸润万物。丝与思同音,是谁把细雨读作细丝,又把丝线连接成思念。丝线柔弱,思念无力,细雨如丝,润泽的功德便会绵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许正是阴雨的天气,加上清明节日的渲染,路上的车似乎也不再焦躁,也有了一种相对沉重一些的情绪。细雨如丝,穿透了云雾的笼罩,空气才能顺着雨丝的留下的缝隙,才不让浓雾之下的生灵窒息。

浓雾不仅阻挡了空气的流动,还剪短了白昼的长度,所以天地阴晦,所以天色已暗。我不知道在路上已经堵了多久,也不知道已经走了多远,从行政区划来看,我们甚至还没有离开省城。她就在我身边,我们用体温共同温暖这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我们一起回家,她已是家人,我们一起回我们共同的家,还要一起去找寻这个家的根源。

我并不焦躁,也不着急,因为她在我身边,不管路上有多堵,不管行驶的速度有多慢,我们一定能回到家。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并不快乐,即使她在我身边,看着没有尽头的缓慢前行的车流,可能谁也无法快乐。我们沉默,我们不说话,但车里并不安静,因为车载蓝牙连着她的手机,放着她喜欢的音乐,当然也是我喜欢的音乐。

她靠着车窗,一整天的工作后立马踏上归程,让她有些疲累,而窗外的雨雾和缓慢的速度,让她有些困倦。我问她为什么不睡一觉,也许一觉醒来,我们已经到家了。她说确实有些疲累,也有些困倦,却睡不着,很奇怪的睡不着。我问她是不是饿了,如果是的话,上了高速之后,找个服务区买些吃的。她说高速上的路况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是吃一些东西,应该要很晚才能回到家。

我无奈的笑了笑,她立刻看出了我不怀好意,马上问我笑是什么意思。我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她现在还可以休息,我也上了一天的班,现在还要集中精力,班课休息也没有,实在是羡慕得紧。她知道我的意思,说如果我想休息,那就让她来开车,这样我就能休息,她也能休息,永远不会醒来的休息。我自言自语,又更像是向她抱怨,抱怨她为什么学不会开车,毕竟像游泳和自行车那样的技能她都能学会。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算是自行车,也都是磕磕绊绊。

我有些无奈,加上确实有些疲累,所以叹了一口气。她看了我的神情,似乎是想逗逗我,就问我是不是后悔了,还说这才几天就后悔了,当初还说什么心心念念。我说我还好,不用给我提神醒脑,我今天确实有些疲累,但能够坚持。她突然问我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回去,清明假期三天,不需要这样着急的。我更无奈了,我把计划说给她听,明天我们去扫墓,后天去她家扫墓,这样一算,时间就刚刚好了。她说明天回去,大后天再去扫墓不好吗,清明虽然只是一天,但是扫墓并不忌讳是前是后。扫墓并不忌讳是前是后,但如果大后天扫墓,晚上赶到省城,第二天就要上班,会更加疲累。

她似乎更疑惑了,说过年的时候她也去过,差不多一个早上就可以完成了,一定要一天吗?因为人口的流动,清明时节不方便回家,所以过年上坟祭扫的人越来越多。过年的时候我和她还没有举行婚礼,除夕祭拜的时候她确实去过,而且是我有意带她去的。但除夕祭扫,只是相对更亲近的先人,那些稍微远一些的,却没有去过,所以她问我是不是还有很多。我没有说很多,但确实需要一天的时间,有些路程比较远,有些没有公路只能步行,所以一般都是上午往一个方向,午饭之后再往一个方向。

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高速,在高速路口花的时间是最多的。雨还在下,雾还未散,黑夜在雨雾中更加黑暗。人说世界是牢笼,在这种黑暗中,世界更像是一座坟墓,雨雾就像封土,掩埋世界的一切,压得人喘不过气,唯有车前的两束灯光,像是未曾掩埋的一点儿空间,不至于绝望,也不至于窒息。

我确实是有些饿了,想来她也一样,所以我们在服务区停下,希望能够补充一些能量。灯光也是由能量转化而来,我们也需要能量,有了能量,才能抵抗黑暗。她先下的车,我提醒她少买一些东西,她有些疑惑,随即便走进了用餐区。我跟在她后面,却坐在餐厅的桌子前等待,我喜欢这种等待,因为她一定会过来,也一定会很快过来。

她确实没买多少东西,两颗鸡蛋,两杯热粥,仅此而已,只是她还是问我为什么要少买一些。以往我回家,不管早晚,都不会吃东西,因为家里一定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也一定会等我。她似乎还有些怀疑,说我们回家时已是半夜,父亲母亲要等我们到了才一起吃晚饭吗?她确实还没有完全了解母亲,不然她不会问这样的问题,我给了她肯定的答案,并且不需要丝毫怀疑,所以我们吃一点东西后,就要尽快赶回去。

她问我除了过年去过的地方,其他的先人都要去吗?是的,我告诉她都要去,因为地方多,又需要徒步翻山越岭,所以可能一天的时间都比较紧凑。她问我为什么都要去,她在家时也去扫墓,但是并没有全部都去。确实,家族繁衍,上下千年,先人不可胜数,又怎么可能全部都去呢?但至少那些我知道的,曾经去过的,今年我一定要去,因为她的到来,我必须去。婚姻是大事,对我来说是,对先人来说更是,我必须亲自去回禀先人,她已经是我的妻子,也已经是他们的后人。虽然她与我的先人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的后人跟我的先人们一定会血亲,这就是生命的延续,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我坚信不疑的。

既然是去回禀先人,既然是因为她的原因,所以她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问,她有些担心,担心路程,也担心徒步。我并没有给与她确定的回答,即使她是我的妻子,我依然不能直接做决定,但是我希望她去,我也只能告诉她我希望她去。

她确实没有说错,我们到家的时候,确实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也可以说是半夜了。而我也没有说错,父亲母亲确实还没有吃晚饭,还在等我们,进门的时候,父亲母亲正在整理扫墓所需的东西。自从定亲之后,每次回家,她都会带些东西,水果坚果,零食点心,有时也会是保健品,不管多少,每次都有。我曾问过她这个事,因为以往我回家总是两手空空,包括昨晚她准备时我也问过,她说扫墓是感受生命的延续,也是追思育养的恩情,那么对还在的人,养育之恩就更应该牢记于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