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张煌言一袭长江,戴鹤轩孤身赴武昌22(2 / 2)

张煌言说罢,李厚卿就继续领着来到了湖边某处工地。

只见苏轼亲自拿着铁锤敲击着冲车。

“子瞻,这是为何?我只是让你督造,并没有让你亲自造呀!”

李厚卿非常震惊,在他的印象里,大多数读书人是不会主动干这种粗话的。

“哦?先生也在啊!回禀国丈,自我到达此处以后,丝毫不敢懈怠,同时也感觉到工匠之不易。为了保障器械的质量与赶造速度,我每日与工匠们吃一样的饭菜,睡同样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除了原先规定的数量,如今还超额完成了一批,正打算向国丈汇报。”

苏轼说完继续轮着铁锤,继续打造着投石车。

“子瞻真乃国士也,有如此之人,何愁大楚不兴。”

李厚卿被苏轼的行为深深感动,他打算在见到鄂王后为他请功。

“子瞻,不必造了,差不多够了。今晚行动,我等自洪泽湖而下闪击江都,打他个措手不及。”

张煌言随即开口,他认为时机已到,是时候出发了。

“什么?这么急!”

苏轼闻言非常吃惊,同时李厚卿也感觉有些急促了。

“如今国丈已收编了伪朝廷在江苏的几乎所有水师,我等南下必然不会受到太多袭扰了,唯有镇江及镇江以西的各府仍有重兵把守。若闻江都有失,长江北岸的驻军必然会来回援,此时正是突围的绝佳时机。”

张煌言马上向众人讲明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成败就在今日。

“传令将士们现在立刻生火造饭,吃完饭后就率大军南下。请问先生,我们什么时候去接回公主殿下?”

李厚卿忽然想到了这一点,因为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还有杨宪驻守。

“国丈不必担心,接回公主殿下在我的第二个计划里面。”

张煌言随即又向众人说明了原因,好让众人放心。

几个时辰后,大军一路偷渡,并没有点燃火把,担心引起沿岸守军警觉。加上河道只有一条,也不会迷路,只要不追尾,顺流而下即可。

不一会儿,开到了江都城前方的运河中。

“投石车的石块上倒上火油,预备,发射!”

只听张煌言一声令下,船上的投石车同时齐发,如千万颗燃烧的流星,砸向了江都城内,守军没有防备,城楼上瞬间一片火海。

“救命啊!走水了!天神发怒了!”

霎时间,城楼中喊声震天,有的兵士全身着火到处乱跑,有的兵士提着水桶到处灭火,还有的人在找知县老爷汇报,还有的人找扬州知府求援,还有的人直接从西门逃出,前往安徽地界寻找叶明察的驻军。

“唐将军,该你出发了!”

张煌言挥舞着令旗,唐臻见状将战船停在了岸边,随即拉着冲车发动了陆地作战。

这场战役的实际指挥,李厚卿已经让给了张煌言,而自己负责坐镇中枢稳定大军。

“国丈、先生,让我也上吧!”

只见苏轼双手抱拳,眼中满是恳切的眼神,奈何前世没有机会,他早就想试试了。

“子瞻还是与我等一同坐镇中枢吧!子瞻未经兵事,若是有失,我如何向公主殿下交代。”

李厚卿婉言劝阻,担心他出什么意外。

“我虽是文臣,但也有一颗报国之心,请大人让我上吧!”

苏轼再次恳请,眼中都是不甘,他也想亲临战场体验一番,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也不怕什么死不死的了。

“诶!那好吧!你领5000军前去协助唐将军吧!切忌要注意安全!”

李厚卿受不了苏轼的再三恳求,最后还是让他去了。

当苏轼刚骑马到城下,唐臻已经攻上了城头。

“诸位,且看好了。”

苏轼说完就拉起长弓,对着城楼上的“卫”字旗就是一箭。只听呲的一声,旗杆断了,从城楼上掉了下来。

“大人威武!”

苏轼身后的骑兵士气高昂,不断高呼。

“众将士随我杀入城去!”

苏轼对着身后的大军马上命令着,攻破江都城正在今日。

“杀!”

马蹄声如同惊雷,震响了整座江都城,江都知县也在混乱中被乱军杀死,不到半个时辰江都就被攻克了。

片刻,李厚卿、张煌言也带着一小队人马进入了江都城。

“国丈大人,如今我等应当张贴告示,将官府中的粮食取走部分,剩下全部发给城中的百姓,以安定民心。”

张煌言随即进言,他这么做无非是两个目的。其一,可以为楚朝积攒一点民心;其二,江都只是暂时攻克,并不能久持。他日伪朝庭的军队再次进驻,如果强迫百姓收缴这部分粮食,一定会大失民心。

“那就依先生所言,可这江都城恐怕是不好守。”

李厚卿随即答应了下来,但是对于守城可没有什么信心。

“江都城不必守,我等当继续南下,与杨宪决一死战。”

张煌言马上说明了他的下一个作战计划。

至此,一袭长江的战略方针圆满实现。

正在两人的交谈间,忽然有斥候来报。

“禀告国丈大人,江对岸的镇江似乎有大雾弥漫。”

小兵急促的汇报着,因为现在情况实在太过紧急,一刻也耽搁不得。

“真是天助我也,我有办法了!待我等发粮之后,可以动员百姓编制草人,这一战,国丈可不要心疼哦!”

张煌言的脑中浮现出了一个风险程度极高的计策,但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也只能兵行险招。

“那就依先生吧!虽然我不知道先生的意图是什么?”

李厚卿也没有过多询问只是照做,对于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他充满了信任。

在得知张煌言的策略后,苏轼随即将全城百姓叫了出来。

“乡亲们!我知道你们因为长期的重税苦不堪言。我们是之前楚朝的军队,先前的朝廷有愧于大家,在此给大家赔罪了。所以我们决定,将官府的粮食,全部发放给你们,但是有一个条件!”

苏轼站在县衙门前望着成群的百姓,慷慨激昂的说着。

“大人!您说吧!是什么条件!只要能让我们吃饱肚子,把官府强征的粮食还给我们,我们干什么都愿意。”

顿时县衙门口人声鼎沸,除了某些地主以外,百姓们纷纷拍手示好。

“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们家家户户能编一个草人交上来,我就给你们发粮食,人人有份,发完为止。”

苏轼顺势说明了此举的目的,百姓们闻言也各自回家编起了草人。

不到一刻钟,就做好了将近三万个草人,而这些草人也被张煌言命人固定在了100艘战船的两侧。

正在这时,有哨探匆匆忙忙的赶来。

“国丈大人!大事不妙!城西、城北疑似有伪朝廷的军队,正朝这边赶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