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奇异的捕鱼行动(1 / 2)

村子位于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山谷内,村西南是一座小山,与张宁现在所在的山脉对峙而立。山谷中有一条小溪,比之前张宁捕鱼的小河小了许多。村庄在小溪的东岸,零零散散的有十来处房子。

小小的溪流绕过小小的村庄后,向南不多远流进了大海。

张宁在拉莫和芒阿勒的带领下,从山岭上下来向村子走去。

村头有几颗大橡树,树下围坐着几位老人。张宁走近了才看清,他们正在用草编织席子。这种草在溪水边很多,很像芦苇,但比张宁印象中家乡的芦苇要矮很多。家乡的芦苇高有两三米,此处芦苇却还不到一人高。

几位老人都是男子,赤裸着上身,虽然比较瘦但并不孱弱,一副很有精神的样子。

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都涂着一道白色的泥彩,与之前张宁见过的一样,这大概是他们族群的象征。

见到三人走来,他们惊奇的看向张宁。其中一位站起身,向张宁举手行礼,咕哝了一句,张宁连忙回礼。老人转头看向拉莫和芒阿勒,两个孩子便叽叽喳喳的向他说了些什么。老人只是应了一句,微笑着向张宁点了点头,便又回去继续他的工作了。张宁想,这是同意自己来他们村了?

不过张宁没有马上离开,站在边上看他们如何制作苇席。

芦苇应该提前用水浸泡过,此时还湿漉漉的。一个老人将苇叶扯掉后,堆在一边。另一位老人拾起一把芦苇,放在一块长条石头上,然后用一根擀面杖样子的木棍碾压芦苇杆。不时移动芦苇位置,直至整根芦苇杆被碾裂、压平。然后又有一人负责将碾压好的芦苇杆从一端劈开。芦苇杆已经被碾压开裂,分为了上下两层,老人用手轻轻一撕,芦苇便被分成平整的两片。其他几位老人就用这些芦苇片经纬交叉编织苇席,每编入一根芦苇都要用木片按压,使其排列紧密,不留缝隙。

芦苇长短不一,边长出的部分他们就用指甲掰断,只留一截“尾巴”。他们捏着每一截“尾巴”,慢慢旋转、弯曲,然后顺着上一根并排的芦苇片插进苇席中。

苇席编好后,由另一个人放在一块平地上,用石头打磨苇席两面。石头的样子有点像馒头,手抓住圆弧状的顶面,用平展的下底打磨。随着石头不断研磨,苇席上粗糙的毛刺被磨掉了,变得光滑平整。

参观完苇席制作,张宁与拉莫和芒阿勒一起向村内走去。

村落用树枝做成的篱笆围着,北面有一个木栅栏门,现在敞开着。

张宁从这扇木栅栏门进了村,边走边四处打量:他们的村庄距离小溪不远,也就几十米的样子。依着小溪的走势,村内的房子排成几列。房子墙体是用木棍和泥巴筑成的,像一个圆筒,上面是草铺的圆锥形屋顶。

房子没有窗户,其实也不用窗户,墙上泥巴掉落后形成的空隙就足够通风、照明。

房门用树枝做成,简单的拴在门边立柱上。由于门的阻隔张宁看不清房内的情形,出于礼貌,他也不好意思硬闯进去查看,所以匆匆瞄了几眼就走过去了。

村庄很小,张宁没有多久便穿过,来到村南的另一个栅栏门。

还没出村,张宁就听见孩子的呼呵声。

出了村庄,便看见了那些正呼呵、奔跑的孩子们。

这几个孩子比拉莫和芒阿勒年龄更小些,他们挥舞着木棍,抛掷着石块,驱赶着天上的飞鸟。

他们脚边正是自己吃过的那种东西,也明白了这究竟什么——鲍鱼肉。因为此处晾晒着的鲍鱼肉还没有干,残存着些许本来的面目。它那性感的形状,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在这块晾晒场地四周还树立着一些木棍,上面挂着串串贝壳,宛如一串串风铃,在风的吹拂下哗啦作响。

张宁觉得这些挂着贝壳串的木棍,与田中的稻草人一个作用,就是为了防鸟。可惜的是,此地的鸟儿们好像已经知道这是些唬人的玩意儿,并不惧怕,驱赶它们还得靠这几个孩子。

天上的飞鸟在孩子们的不断努力下,不情愿的飞走了。他们这时才看见张宁三人,一溜烟儿地跑了过来。

他们围着拉莫、芒阿勒说个不停,一边偷眼瞧着张宁。张宁觉得很尴尬,可惜口袋里没有哄孩子的糖果。

好在很快他就不用尴尬了:海边传来一阵“梆梆梆”的声音。几个孩子侧耳听了一阵,便兴奋地向海边跑去,张宁连忙跟上。没跑出多远,小点的孩子们便停下来,满脸的纠结。他们还要看护晾晒的鲍鱼肉,没办法离开。

张宁、拉莫、芒阿勒三人没有等他们,继续向海边跑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