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当地人的陶器(1 / 2)

张宁打算把烧制陶器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无论成败,都可以作为以后烧陶的参考。

回车上取来笔记本和笔,他以手机上的时间为序详细记录下这次制作、烧制陶器,以及制作窑炉的过程。

8月2日上午,制作陶胚8个;8月4日上午,开始制作窑炉;8月5日下午(也就是现在),窑炉完成。

同时,张宁也记下来陶坯的坯料配比。

窑炉预热算1个小时,正式烧制3-4个小时,然后就封炉保温,待其自然冷却。

张宁做完这些,拉莫和芒阿勒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水直流,便让两人停下休息。

看着两人,他怜惜地想摸摸他们的头,可抬起胳膊后,忽又想到自己不知此地的风俗,摸头不一定代表疼爱。于是,转为拍了拍他们的肩膀。

两个人并没有消停多久,一会儿后又玩起那把锯来,对着身边的草、泥土一顿乱锯。虽然这样可能损坏线锯,但张宁笑吟吟地看着,并没阻止。

随着炉火的烘烤,支撑窑顶盖子的树枝被烧断了,出气孔中冒出了火焰,炉盖上也出现了条条裂纹。张宁用泥将裂缝涂抹一遍,修补好。

好在窑体没有被烧裂,一些毛发般的裂纹不影响使用。多亏了之前的晾晒,窑体已基本干燥,所以才能抵御此时内部火焰的炙烤。

就这样添柴、补缝,他们们一直忙活到傍晚。眼见着天色渐暗,张宁决定停火、封炉。看看时间,窑炉已经烧了3个多小时了。

重和了些泥,他把盖上的出气孔封堵上。火膛口也用石块、泥巴全部封上。接下来,就等窑炉慢慢降温、冷却了。

张宁收拾东西回家的时候,拉莫和芒阿勒也走了。

回到台地,拿出后备箱中的篮子——这是那个女孩送来的,张宁看看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篮子里的东西用麻布盖着,当时他没好意思打开看。

掀起麻布,他发现里面的东西一个一个的,有深红色的,也有黑色的,捏着像肉团,形状像大点的蜜枣。

张拿了一个黑的出来,端详着:这玩意儿怎么吃啊?想了想,张宁决定先掰下一块来尝尝,谁知这东西很有弹性,掰不断。又用牙咬下来一点,张宁嚼着尝了尝,甜甜的,除了有点腥,这东西还是很好吃的。

又拿出一个深红色的尝了一下,这个比黑色的更香甜一些。肉团有大有小,大的如鹅蛋,小点的只有鹌鹑蛋大小,张宁一口气吃了四五个大的感觉就饱了。

喝了些纯净水,张宁倚着车坐在地上,舒服的抚着肚子——他好几天没有吃饱过了。

西边的太阳只有一点点还露在山顶上,下面的峡谷被雾气笼罩,树木和小河都已看不清。台地由于地势较高,所以还有些许的光明。

夕阳的余晖照在台地上、车上,也照在他的身上。若是把中午的太阳比作热情奔放的青年,那么此刻的它就是一个温婉可人的姑娘。

张宁眯着眼,看着山头上晚霞变幻,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刻的安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