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礼尚往来(1 / 2)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张宁便醒来了。

在车上睡觉真的很不舒服,后排座椅很短,腿伸展不开,他的身体只能蜷缩着,一晚过后腰酸腿麻。穿好衣服下得车来,张宁活动着身体,舒展一下酸胀的身体。这让他想起夜航船里的那个小和尚,唉,何时才能让小僧伸伸脚啊?

张宁四下里看了看,没有发现两个孩子。经历了昨天的事后,张宁对他们的到来有些期待。

拿出玉米看了下,觉得干的差不多了,籽粒还算饱满。从先在算起,到十一月份入冬,大约还有三个来月的时间,长势快的话就玉米能在入冬前成熟。

想了一下,张宁一狠心将玉米棒子和其他东西一起放进钓椅包里,决定现在就种下。

来到前几天翻的田地旁,他发现地面上又长出了一茬黄绿色的嫩草,张宁没有清理。玉米生长速度比大部分草快,生长前期,杂草还能起到保墒的作用。

他找来一根木棍,在地上刨窝种玉米。窝与窝之间,行距株距都是两个脚掌的长度,大约40厘米多点。为了让每粒玉米种子都发挥最大效应,他每个窝里只种上一颗玉米粒。这样可能会缺苗,却不浪费种子。

小时候,张宁在老家干农活时,种玉米称作“点棒槌”。每个窝里丢上两三粒种子,等玉米长到三四十厘米的时候,每一窝只留一株长的最壮的,其余的拔掉。现在为了节省玉米种子,就只能良莠俱留了。

撒上玉米种后,用脚将翻起的土推到窝里、踩实。脚踩覆土后,会留下一个浅坑,正好用来浇水。拿出塑料盆,他就近从之前刨的沙坑中取水来浇。水只是浇在窝中,所以用水不多,但取水来回很费时间。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他才全部忙种完玉米。

稍微休息后,张宁就急急忙忙去收地笼、寻渔获了。干活越多、越容易饿。

今天地笼里又捕获了十多条鱼,张宁清理干净后,用树枝串起来放在火上烤着。

趁此功夫,张宁翻看了下晾晒着的陶胚,检查陶胚是否有裂缝以及干燥程度。由于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烧制陶器,所以对陶胚干燥到什么程度合适,他没有任何认知,只能全凭感觉。

今天,陶胚上没有出现裂缝,拿在手中没有任何变形,张宁觉得应该可以烧制了。

烧窑之前还要准备好盖窑口的材料。昨天,他就想好了如何制作窑炉盖子。在找锯弓材料的时候,他就已经选好了制作窑盖所需的木枝。那些枝条来自于另一种灌木,枝条比较脆,也很轻。枝条脆方便折用,而木质较轻,火就小、热值低,不容易将盖子烧裂,这是张宁自己琢磨出来的。

这种灌木此处有很多,它生长的样子有些像桂花树,一丛只有几根主干,枝杈比较稀疏。灰绿色的叶子形状也与桂花树也很像,只是背面有银白色的绒毛。枝条是中空的,也不算完全中空,里面有软绵绵的芯。

这种枝条,张宁昨天锯了不多。拾起一根,他拿着放在窑炉口上比划着,想象着做好后的样子。忽然,他闻到一股焦糊味,这才想起鱼还在火上烤着呢。幸亏添的柴草不多,只有几条小点的鱼被烤糊了,剩下的剥掉糊皮后都还能吃。张宁去掉皮后,鱼肉已经没剩下多少了。把鱼肉送到嘴里,他嘎吱嘎吱的嚼起来。

提醒大家一句,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荒野求生的“大佬”们,这没有任何调料的烤鱼一点也不好吃。

正吃着,张宁忽听见有人在喊自己。回过头,他就看见有几个人从南侧山坡走下来。虽然隔着一百多米——昨天他来回走了十多趟,真真切切的用脚步丈量过这段路——张宁一眼认出,那群人里的拉莫和芒阿勒。

这不会是因为昨天自己糊弄孩子帮自己干活,今天家长来找自己麻烦了吧?张宁赶紧将口里的鱼咽下,抹了抹嘴角,心情忐忑地迎了上去。

待距离稍近,张宁就完全放下心来。他们一共四人,除了一脸兴奋的拉莫和芒阿勒,还有一个壮硕的男子和一个是女孩,手中还提着“礼物”!

男子手中提着的是一条鱼干,那鱼很长,他弯着手臂提着,鱼尾还几乎耷拉到地面。也很宽,剖开的鱼身几乎遮住了男子的半个身子。女孩提着一个篮子,里面的东西张宁看不见。

匆忙走近几步,张宁站定,学着那天首领的样子举手行礼。礼多人不怪嘛!

其实是因为那个男子,他袒露在外的肌肉块给张宁带来很大压迫感。

男人也微笑着站定还礼,拉莫和芒阿勒却没在意这些礼节。他俩来到张宁跟前,叽叽喳喳争着说个不停。拉莫语速很快,芒阿勒说话慢,声音却高过他。只可惜,张宁一句没听懂。

见两人说不明白,那个壮男直接走向前、将鱼干放在张宁身前的地面上,又让女孩将篮子也放在鱼干边上。然后指着这两样东西,又比划着几下,指了指拉莫和芒阿勒。张宁还是一脸懵,直到瘦子拉莫拿出折叠刀和纯净水瓶。张宁这才明白,感情人家是不想白得这刀子和瓶子,用鱼干和一篮子东西和自己交还呢。张宁很欣慰,这下自己不用忧虑此后几天吃什么了。

其实,此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以后再也没为食物发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