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捕捞队出征28(2 / 2)

挂钓是一种大拇指粗的鱼钩,空钩均匀悬挂在粗麻绳上,放入湍急的水流中。过往的大鱼碰到鱼钩被勾住,鱼挣扎时会触动更多锋利的鱼钩勾到它身上。其实,钓鱼不用鱼饵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电网捕到的瓦子被吊上大船,一过磅,二百三十三斤。消息传出,就引来不少人看热闹,还有人偷偷提出私下购买的。

可这东西对捕捞队来说也是新鲜事和稀处物。经商议,决定将它制成鱼干带回单位去,作为战利品,也好让全场的人都开开眼界。

因为腌制和搬动都不方便,最后还是将它分成了大小十几块。

捕捞队里有不成文的规矩,参加捕捞的人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鱼晒成鱼干自己带回家去。常见的鱼种肯定是没人要的,最受欢迎的要数白鳝、鮠笋、鳜鱼等,这次还多了条瓦子。

也有人提出现在就分到个人手的,是怕拿回去不好分吧?但还是“先拿回去展示一番再分”的想法占了上风。

好消息不断传来,有兄弟单位捕到了江猪子,是有一百五十斤重。其实,那不是鱼,是一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附近湖泊的豚类哺乳动物。它们是用肺呼吸的,背部靠头顶有一个圆形气孔,它会利用这个气孔定时浮出水面呼吸空气。

以前,有一兄弟单位捕获到了江猪子,拖到岸上还没有死。最后,不知什么时候醒过来了,弹跳起来将一名靠近围观的人压在身下。等众人合力将鱼掀开,那人已救不回来了。

现在大家都知道,电网捕到江猪子时该怎么做。拖上岸或吊上船后,用暖水瓶塞塞进它背脊上的气孔里,大“鱼”十分、八分钟就没命了。当然,人要在确认其已经死亡后才能靠近。

因为体型太大,江猪子在鱼市场也是被分开来卖的,好像卖猪肉。捕捞队里的年轻人大都没吃过那东西,收工卸鱼时就特意去买了一大块回来。肉的口感介于鸡肉和鱼肉之间,有点像大条娃娃鱼的味道,并不好吃。

娃娃鱼学名鲵良,因叫声像婴儿啼哭而得名,它是两栖动物,和江珠子一样都不是鱼。

在洞庭湖能捕获到的最大的鱼要数鲟鱼了。它是一种真正的鱼,背部和腹部有大片的硬鳞。生活在长江和洞庭湖的鲟鱼叫中华鲟,以前也只在中国的长江和珠江中下游有分布,现在说只有长江里有。

(虽然最近十多二十年来一直在珠江流域放流增殖,但并未有形成种群的报道。)

中华鲟最早出现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是一种稀有的“活化石”。中华鲟最大可达五百公斤以上,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因其产地为中国东部,故名中华鲟。

传说中这种鱼可以长得更大,桂爹也只是看到别人捕到过差不多有千把斤的,再往大去的也只是听说。

因为捕到那条二百多斤的瓦子,年轻人就穷根究底地想知道这湖面的底下到底还有些什么怪物。

桂爹拧不过,只好将他以前的一些很少示人的经历挖出来满足他们。但他还是有严格的界限:什么是他亲身经历的,什么是他听人家说的,都分得一清二楚。

自此,年轻人整天希望捕捞到一些特别的大家伙。可天不遂人愿,每天渔获虽不少,起水的却尽是些“大路货色”。过十斤重的鳊鱼、鳜鱼、财鱼,几斤重的白鳝和鮠笋,一斤以上的黄骨鱼,都已经是很难得的东西了,可都入不了年轻人的法眼。

年轻人不怕辛苦,工作之余还在打闹。鳡鱼、针鱼、刀鱼都成了他们随便捡拾起来的“武器”。

说到长江刀鱼,有必要啰嗦几句。

说它“其貌不扬”那是客气的,更应该用“形貌丑陋”才确切。薄而无肉、口大眼突,头上还长着刺。

近海中有一种叫鲚鱼的,长约三、四寸,俗称凤尾鱼,学名凤鲚,和长江刀鱼的样子几乎无异。而长江刀鱼无疑是另外一种鱼,学名长颌鲚,又名刀鲚,可以长到一斤重,渔民习惯将它称为毛花鱼。两种鱼都是洄游鱼类,但刀鲚可游到洞庭湖去,凤鲚最多游到江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看来还得设法搞清楚。

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天下,一日路过岳阳,见辛勤修筑岳阳楼的工匠们仅有几根咸菜下饭。

他了解到工匠们并无闲暇功夫到就近的洞庭湖捕鱼改善伙食,于是挥手卷起一团刨花洒入湖中,刨花即刻变成鱼群。奇怪的是这群鱼都飘在水面,他又抓起一把泥沙洒入湖中的刨花鱼上,鱼群这才沉过水面。

工匠们看到成群的鱼,人靠近也不逃走,伸手即可随便捕捉到,却不知这是神仙的特意倦顾。只是这种鱼身体极薄,且头顶有一颗砂粒样的骨头。

仙家的事凡人本不应该知道,你要问这件事是怎样被世人知道的,那可有违听故事的规矩哦。

(声明一下,这个故事古书上有,并不是为了炒作长江刀鱼新编的。

长江刀鱼因其极其细嫩的口感,一跃成为近年淡水鱼的佼佼者,名声大有超过青海湖鳇鱼、长白山天池鳟鱼的势头。当然,这种来势不但与它背后的故事有关,还因为长江刀鱼本来与鲥鱼、鮠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刀鱼并不招人待见,七、八两一条也只会被当成杂鱼卖掉,人们连正眼也不会看它一眼。要有谁知道这东西二、三十年后竟值过万元一斤,可能会后悔当年为什么不把它当饭吃呢?这种鱼后来还珍贵到要专门禁捕,在长江“十年禁捕”之前好多年就已经不准随便铺捞了。)

其实淡水鱼还有更大的种类,鲑鱼和鲟鱼的有些种类都可以长成大家伙。

大马哈鱼算不上纯粹的淡水鱼,它生活在海洋,只有在产卵季节才游到淡水的河流、湖泊。大马哈鱼的个头并不算大,但与它同属鲑鱼的哲罗鲑,目前有记载的最大长度是一百二十四米,可信度不大。倒是在XJ哈纳斯湖的博物馆里,有一条四米多长的标本。

鲟鱼主要生活在淡水中,也有些品种会游到海里去越冬。鳇鱼学名达氏鲟,体重可达两吨以上。美味的鱼子酱就是不同种类的鲟鱼卵加工成的。

去外湖的捕捞季一般都是四到五个月时间,算不上有多长,但横跨夏、秋、冬三个季节。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要住在船上,生活条件自然是艰苦的。所以,队员们早已是归心似箭,希望结束捕捞,早日撤离,回去与家人团聚。

尤其是从城市里来的年轻人,他们更加急着将在洞庭湖里捕获的新奇鱼类带回去,分享给他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甚至恋人,向他们讲述发生在野外作业期间的每一件新鲜事。当然,更包括那永远也无法割舍的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桂爹也准备了不少要带回家的东西。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腌制好的鱼干:四条白鳝,三条几斤重的鮠笋,一条十多斤重的大鳜鱼,还有半边瓦子的脑壳……

腌鱼都晒到了八成干。这要放到平时是有些太干了,但为了保存和携带方便,晒干一些也是必须的。这几种鱼都是含油脂特别丰富的类型,太阳一晒就不停地往下滴油,顺带散发出那种咸鱼腊肉特有的香味来。

有些可惜的是,鳜鱼因为晒得太干,皮肉有些分离。鱼身剖开后刀口的边缘,厚厚的鱼皮向外翻卷,影响了那圆形大葵扇一样的鱼干的美感,当然,肯定不会影响到鱼干的味道。

大瓦子鱼还是被提前分掉了。因为,好些城里的知青打算取道旱路从岳阳直接回家去,那样一天就到家了。而跟着船队走水路,回单位就要一个星期。别问“重过阊门万事非,何事同来不同归?”完全没有那种悲怆的感觉,大家都欢天喜地的。

桂爹把瓦子肉让给其他人,他分得半边脑壳。看似很大块,实际上都是骨头,除了那两条须和隐藏在厚皮下的面部肌肉。

这里讲“两条须”恐怕是有些问题?六须鲇的半边脑袋上不是有三条须吗?你错了!“半边”是“一边的一半”。

阿爷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看似男女平等。但你有见过男女平等了吗?没有!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妇女能顶住天的一边的一半,既半边。”而且只是“可能”,并不等于“一定”!

傻了吧?别说领袖就不能忽悠人,只是忽悠的水平更高一些罢了:忽悠得大家一愣一愣的,还要拼了命地在那里鼓掌。

桂爹还特意给晓春带回一颗特大号的鱼惊骨,取自一条六十多斤重的青鱼,有鹅蛋那么粗。

通常的说法是:狼和野猪的獠牙、熊和虎的爪、鲮鲤肛门口那块大鳞片、青鱼和草鱼惊骨都有辟邪的作用,用绳线拴住吊脖子上能保平安。

鱼惊骨又名青鱼石,其色为黄,其形如心,坚硬如石,晶莹剔透,似翠如玉。粗大的鱼惊骨在湖区被奉为珍稀的吉物。

但那么大块鱼惊骨,吊挂在脖子上可有些碍事,肯定不合适。其实,桂爹拿回这块东西,是给晓春用来做脚鱼车的绞线盘和出线轮的。

脚鱼车上的线要用最好的牛筋线。牛筋线价格昂贵,脚鱼车杆尖上的出线轮用其他材料做,会因为磨擦、发热、油污等原因伤及牛筋线;绞线盘长期与手接触,要用它来控制出线的长度,要求光滑适度。鱼惊骨使用到一段时间后会温润如玉,不伤手也不打滑。讲究的脚鱼车这两个部位必得用鱼惊骨制作。

青鱼的鱼惊骨叫青鱼石,又称黑鲩石、鱼惊石、鱼精石、鱼枕石,为青鱼枕骨下方咽喉部的一块用来辅助压碎螺蛳等硬质食物的角质增生。草鱼以水草等植物为食,鱼惊骨起研磨食物的作用。

这两种鱼的鱼惊骨都特别发达,细心查看,明显可见环镶于上颚,但又相对独立,是不相联于其它鱼骨的心型异物。

晓春最喜欢琢磨渔猎工具,垂涎一块像样的鱼惊骨好久了。但平时二、三十斤的青草鱼鱼惊骨都太小,做出线轮还行,做绞线盘就差得太远了。

对那半边鱼脑壳,兄弟姐妹们围着研究了半天,就是想象不出这条鱼有多大。小手指粗的须,比较的对象是分场部垛子上的鲤鱼。那对鲤鱼的须是六毛丝做的,直径六毫米,鱼大概也就那么大吧。

满足了好奇,余下的就是不满:那么大条鱼,怎么不带块肉回来,也尝尝大鱼的味道啊?现在这半边脑壳,尽是骨头,怎么啃也只有一层皮。

桂嫂子似乎是看出了孩子们的心思。她捧过大鱼头,用清水泡在洗菜用的木盆里。泡软了,顺着鱼骨头将厚厚的鱼皮剥下,一块奶白色有蒸砵大小的鱼肉露了出来。那是瓦子鱼的面部肌肉,有一斤多重呢。

桂嫂子特意招呼孩子们看那从魔术里变出来的肉,还问他们想怎样个吃法。鱼干当然是蒸熟或香煎着好吃,鱼骨蒸熟了还勉强能咬一下,煎过就没有东西吃了,还不如直接炸或烤。

最后选择香煎鱼皮和鱼肉干,鱼骨斩件蒸,足足弄了两大盆。鱼皮胶质丰富,富于弹性,肥而不腻;鱼面部肌肉经常运动,肌纤维发达,劲道十足。

想知道的是,在捕捞队那班常年与鱼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中,会有多少人知道鱼头中会藏着那么块靓肉呢?桂爹证实了这个问题,确实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别是那班年青人。他主动提出要分给自己半边鱼头时,还给小伙子们作了详细演示,把长着肉的部位指给大家看。

悄悄告诉你吧,瓦子须的味道很象乳猪的尾巴。

桂爹带回来的鱼都是洞庭美食中的佼佼者。

黄鸭叫学名黄颡鱼,是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鱼类动物。是一种小型鱼类,一般长到七、八两已经到顶,超过一斤的鲜见,一斤七、八两的就是珍稀宝贝了。

鮠笋就是鮠鱼,看上去就是特大号的黄鸭叫。亦称“江团”、“白吉”,也叫回鱼。属鮠科鱼类,前部平扁,后部侧扁,浅灰色。眼小,体无鳞。吻圆突,具须四对。尾分叉,身长可达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两、三斤重的最常见。

两者都属于无鳞鱼。其实,它们最大的共同点,恐怕还是背鳍前移到和胸鳍同一个平面,并在每个鳍上长出一根粗大的骨刺来。这样,鱼身上看上去就好像长了三只角。

鳍是鱼儿的运动器官,由刺状的硬骨和软骨支撑薄膜构成。鱼大部分都是硬骨,所以鳍上有骨刺是普遍的,只是黄颡鱼和鮠鱼的鳍特别长且突出鳍外罢了。

当然,软骨鳍的其他鱼也不少。鲨鱼全身都是软骨,它的鳍当然也是。鲨鱼鳍加工取出俗称鱼翅的部分,会剩下一排排软骨。

鳜鱼的鳍也长硬骨,而且背鳍的硬骨排成一整排。都说鳜鱼背鳍的第三根硬刺连着毒腺,扎到人特别疼,要立即撒上热尿解毒止痛。其实也未必,只是那根骨刺最长,扎进人身上肯定是最深的,当然更痛一些吧。

鳜鱼的肚子里有一个器官像盛开的蟹爪菊,浅粉红色的,鳜鱼的美味全体现在那朵花上面了。这和鹅的肝、鸭的肾、乌龟的肠子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对这些讲究,也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俗语讲:“鹅头鸭颈鸡翼尖,鳙鱼头,鲩鱼尾,塘鲺中间麻拐腿。”所点出的都是这种动物身上最好吃的部位,可一样有好多人并不认同,正所谓之“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嘞。

白鳝肥得流油,但印象中从未试过吃新鲜的白鳝,都是腌制后晒干了煎来吃。白鳝又各鳗鲡,多好听的名字。但它身体表面太多粘液,有一股怪异的臊味。

是这个原因让渔民们不拿新鲜的白鳝弄来吃吗?还是不吃新鲜白鳝只限于桂爹这个家庭?如果是后者,那就一定和故事中白鳝撕吃人的腐尸有关系了。

但不管怎样,虽然没有诸如鼓汁盘龙鳝、烤鳗鱼等菜式,在那个缺油少粮的年代,一碟香煎白鳝鱼干也是蛮不错的。用一点点菜籽油在锅底抹一下,放入切成块的白鳝鱼干稍微煎一下,锅底就全是油。白鳝的臊味却没有了,代之以菜籽油和白鳝油脂混合的特殊香味。

渔家炒菜一般用猪油,但煎鱼必得用菜籽油,讲究的人家还会用茶籽油。看来,鱼肉的香味更适宜用植物油带出来。

白鳝象鳝鱼,因其颜色灰白,肚皮奶白,所以叫白鳝。它是真正的鱼,没人怀疑。

没打算把你绕糊涂。白鳝有鳃,胸、腰、背、屋鳍齐全,只是有些小。白鳝的前半截近圆柱形,后半节侧扁。黄鳝作为鱼,差不多该有的都没有,怎能不叫人怀疑!

附带提一句,白鳝长大后会每年洄游到河口海洋地带产卵,孵化后的鳗苗浮在水面,春末夏初有专业的人去捞鳗苗出售。

好了,写到这里还真有些饿了,来一份鳗鱼粒炒饭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