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捕捞队出征28(1 / 2)

一九七八年的洪水不小,别的不谈,对渔民来讲,还意味着这一年洞庭湖里的鱼特别多。

有大湖捕捞能力和工具的人,都计划着在这年秋冬季节,赶过去大干一场。当时,私人个体的小打小闹不仅不允许,也基本粘不上大捕捞的边,至少也得是集体单位。最有优势的还是那些人力物力强大的国营单位。

捕捞的主要工具己由拖网演变成大围网、电网,核心船只也改成了机动船。传统的丝网船只能躲在湖边角落里下网,去到湖心,也许网才撒下去,大电网一过,会将你的网连人带船卷进去。

若大个洞庭湖,沿湖不知有多少个大单位。一起往湖里拥,湖里的捕捞作业就显得十分繁忙且混乱。

来仪湖渔场捕捞队的主要工具是电网,大船上两台三十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给电网供电。

这样的描述肯定还是不够清晰。实际上是两条大船,每条船上各安装一台柴油机和发电机,两台不同的机器组成发电机组,两条大船上各安装一组机器。拖网的上、中、下各装一条裸露的粗铜线,铜线直接连接到与发电机相连的变压器上。

电网和以前的猪婆网差不多,只是网衣更深,有近二十米,同时取消了网袋。包括泡纲、脚纲全部由尼纶材料制成,浮筒是泡沫塑料做的,网坠统一用铅块。这种装备相比以前,真的是鸟枪换炮了。

船队在夏末就已经准备妥当。敲定出发的日子相对有些早,主要是因为洪水季节刚过,湖水水位高,鱼的密度较小。加上湖里各种鱼儿正处在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太早开捕会有些浪费。

理是这个理,包括桂爹在内的几位老职工也把想法提了出来。

领导们的意见是:“你不去人家也会去的!去迟了鱼都没有了,还不如不去。”

他们的考虑或许是对的,因为他们站得高嘛。但站得更高的人是不是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规范一下捕捞秩序,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出一个平衡点来呢?

船队在出发时,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当然是极具时代特色的——聚餐,领导致辞,烧鞭炮,启航。

船队的组成也和以前的拖网船差不多。只是大船上要安装发电机组,空间被占用不少,用电安全也是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得另外增加大船装鱼。

捕到的鱼不再是直接随网吊起,而是将电晕的鱼及时捞到小船上。被电晕的鱼必须立即捞起,否则一会就沉到水底去了。网衣虽大,能不能将鱼接住和兜起来还是未知之数。就算行,鱼在水中醒过来后也还会逃跑。这就得增加捞鱼小船的数量了。

小船沿大网的泡纲排成一个弧形,像串成一串的巨大蚂蚱。船上虽有船桨,但捕鱼时几乎用不上。每条丝网船上两名职工,绝缘手套和胶靴全副武装,手持捞兜和镣钩,见到被电翻的鱼就立即捞起放船舱里。

镣钩平时用来控制小船,搁在拖网的纲索上跟着鱼网走。等遇上电到大鱼,就将镣钩狠狠地扎进鱼身,一支不够就多用几支。

遇到特别大的家伙,所有的小船都立即围过去,将全部镣钩招呼到大鱼身上。还将它拖拉到电网的铜线边上,强大的电场会确保大鱼无法苏醒过来再逃脱掉。

用电网捕捞,算是比较先进的方法,不少大单位都这样。捕获量大,效益好,国营大单位趋之若鹜,群起仿效,其他小单位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鱼生长在水里,谁捞到就是谁的,捞不起来的还不是流走浪费了。”恐怕这是周围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小鱼甚至鱼苗遇上电网,强大的电流会将其直接电死。而那些鱼如果在岸上,一百斤还能卖到一元几角,但在大湖中间,捞起、收集、运输,成本已经不小。何况使用电网的都是国营大单位,有谁在乎那些小钱?就都任流水直接冲走了。

鱼大到一定程度,被电网电到只是短时间晕掉。如果它没被及时捞起,电网的网衣又没有兜住,很可能它还会有活过来的机会。遭此大劫,鱼身体肯定受到严重影响,但至少也算是捡回了条小命。

捕捞的人感兴趣的正是这些大家伙,怎么可能轻易放过?大鱼能在遇到电网后逃出生天,那种机会可是极微小的。

这样一来,结果基本只有一个:在电网经过的地方,大小鱼儿无一幸免,还包括不能及时钻入泥底的其他绝大部分水生动物。对于这种情况,是真正的一网打尽。

人们惯用涸泽而渔来比喻。抽干水捕鱼,前面提到的那些如鲇鱼等机灵鬼,兴许还真的可以躲过去。但电网一过,躲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这种毁灭性的捕捞方法,是比涸泽而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开捕的头几天没有特别的故事。鱼获还是蛮不错的,八大家鱼是主打。青、草、鲢、鳙,鲤、鲫、鳊、刁,前面七种都是单个类别的鱼,刁子鱼却是对那些身体修长、侧扁的鱼的总称。

将红鳍鲌、青梢列入到刁子鱼还好理解,但将鲌鱼列进这一类就有些勉强了。洞庭湖区捕获的鲌鱼单体二十五、六斤也很常见,这么大条鱼还说它是刁子,你不觉得不合适吗?

鲌鱼因其嘴巴向上翘被习惯称为翘鲌刁子。孩子们因其上翘的嘴型像是在哭,戏称其为哭脸巴。

要为其正名肯定难度不小,但它真的不是刁子鱼。看看它的族谱就知道,他可是鱼类中鲤鱼科中的一员。

在八大家鱼之外,其他的种类还很多,有鳡鱼、鳜鱼、乌鳢、鳗鲡、三角鲂、鲟鱼、黄骨鱼、鮠笋等等。

八大家鱼中的前面五种,大条的五、六十斤常见,青鱼、鲤鱼还会有更大的。但鳊鱼和鲌鱼就没见过三十斤以上的。

其他鱼类中的鳡鱼,身体可以长得很大。鳡鱼是鲤科鳡属大型淡水鱼类,别称黄颊鱼。因头部像虎鲨,又称水老虎、大口鳡等,我国南北各地的平原地区均有分布。性凶猛,主要以其他鱼类为食,连凶猛的黑鱼、鲈鱼等都在鳡鱼的食谱上。还因其肚皮呈明亮的浅黄色,湖区的人有称其为黄钻的。

渔获中特别要提及一种手板大,叫鳑鲏的小鱼。手板大的鳑鲏鱼算是到顶了,也不好吃,就是个漂亮。

当年参加捕捞队的一位知青讲:“对着那迷人的大湖精灵,真有让人再将其扔下水去的冲动。”可就是没有谁想到将它们养起来观赏。

(九十年代开始流行养热带鱼,绝大多数都是外来种。后来又流行起养珊瑚鱼来,饲养成本更高。于是,有人将注意力移向土生土长的一些观赏鱼种。

饲养中国斗鱼的人不少。耐看,易打理,随便往哪里一扔便成,只要有水,还可以消灭蚊子的幼虫。

如果你养了一缸鳑鲏,那无疑是极具特色的。鳑鲏体型和鲫鱼相似,通体银白色,背脊略带浅蓝。但对着光线会闪现出色彩斑斓的光彩来,尤其是它的眼睛部位,出现似流动的彩色光泽更叫人着迷。

平时饲养用来观赏的鳑鲏鱼顶多也就一寸来长,再大就不好养了。在洞庭湖捕上来的鳑鲏鱼却能长到巴掌那么大。

养鳑鲏鱼需要极清洁的水,最好还能有水草。这也是一般的鱼塘和水沟里找不到它们的真正原因。而且,它们喜欢群聚在一起,饲养的话最好也应该有几十条,显得活跃。

想让你养的鳑鲏鱼自然繁殖,可有较大的难度。但试试总也无妨!在鱼缸里放两只河蚌,鳑鲏鱼会将鱼籽产到河蚌的鳃里孵化。它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共生关系。)

桂爹在开捕的第四天已经没有呆在大船上了。

电拖网不像传统的猪婆网,不用经常起网,电晕的鱼直接从水中捞上来放丝网船上就行。大船上还有其他熟练的老同事照看,他干脆下到小船上捞鱼去了。

第五天上午,渔获并不是特别的多,大家按各自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捕捞作业。突然,桂爹东边丝网船上有个年轻人一声惊呼:“快看!那是具尸体吗?”

那条船上还有另一位知青,只定定地呆立在船上。两人的镣钩都紧紧地握在手里,指向水中电网边浮起的一团浅黄色东西不敢动。

桂爹戴着厚实的绝缘胶手套己显得有些苯重,扭转身子将镣钩搭在拖网的泡纲上出力一拉,脚下的丝网船船尾向水中浮起的物体冲过去,样子就特别滑稽。

桂爹抡起镣钩,将钩尖猛力扎进那物体上面。同时大声招呼其他人:“快来帮忙,是一条瓦子!”

好多人没听明白,但也能从桂爹的动作和喊声中知道那一定是条大鱼,就急急忙忙围了过来。结果是你一镣钩,他一镣钩,把条大鱼困了个严严实实。

最先露出水面的是鱼的腹部,像个大皮球。先前看到的人还以为是腐烂发胀的尸体,吓得立在船上乱叫。现在看得分明,在十几支镣钩的拉动下,鱼身大部分露出水面,原来是条大鲇鱼。

这种鲇鱼不同于平时在山溪、田间、水塘捕捉到的那种,平时见到的多为黄色或黄绿色,最大也不过几十斤。因为它的颜色之故,也有人称之为黄鲇。

洞庭湖中当然也有黄鲇,但桂爹口中的瓦子是一种头、尾、背部墨绿色,肚皮有些灰白的鲇鱼。和黄鲇最大的区别是,它有六条须,黄鲇只有四条。

另一个区别是,它们可以长得很大。具体有多大呢?资料记载,印度恒河中的六须鲇,最大的可超过一千斤。但洞庭湖里的六须鲇是不是同一物种,能不能长到那么大都还是未知之数。

鲇鱼有四须和六须之分,还有没有诸如二须、八须等品种呢?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但其他鱼还真有二须和八须的,而且,多少条须确实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你可以凭借它去认识和区分鱼的不同品种。

鲤鱼有一对须,唇角稍上左右各一条;鲃鱼也只有一对须;鲮鱼的口虽小,但它有两对须……当你分不清它是鲤鱼还是鲩鱼时,可先看一下嘴上有没有须,草鱼没有须。

六须鲇在上唇长两对须,下唇长一对;黄鲇上下唇各长一对,却有人称其为二须鲇,明显不科学。

鳠鱼身体细长,灰褐色,无鳞,口部有四对须,它是真正的淡水鱼。黄辣丁、魽鱼都属鳠鱼。

塘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鱼类,属于鲇形目、胡子鲇科动物。它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各地,常见的两个品种是胡子鲶和革胡子鲶。广东人喜欢吃塘鲺鱼,清蒸、豉汁蒸或煲粥,正餐、宵夜皆宜。

塘鲺鱼也是八条须,又是鲇科动物,却没有人将其称为八须鲇。有的地方的确有八须鱼的叫法,却分不请是鳠鱼还是鲇鱼。其实区分很容易,鳠鱼尾鳍分叉,鲇鱼尾鳍不分叉。

还有只长一条须的鱼。一条须,那该长在哪里合适呢?上边?下边?左边?右边?确实是一个问题。

那是一种叫鳕鱼的海鱼,他的下颌上长有一条须。

银鳕鱼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是它,只长一根须。当然还有它们家族的其他品种。其实,我们跟鳕鱼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密切得多,因为鳕鱼的肝是生产鱼肝油最重要也最广泛使用的原料。这下你该明白了吧?

如果你坚持说,《动物世界》节目里介绍了一种叫电鳐的鱼,从背上伸出一根须来,垂在自己的嘴前,顶端还会发光。吸引其他小鱼来到时,就突然张嘴将小鱼一口吞下。

可那根所谓的须已经长到背脊上去了,硬要说它是须可就不妥当了。而且,它的功能也与普通的须明显不同呢。

其实,鱼须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猫须要用来量耗子洞的大小,虎须是为了留给胆子大的人去“捋”的……鱼须也肯定有它的用处,只是还没被人认识到而已。

可是,又有那么多的鱼儿并没有须。看来鱼的须可能有点象人的阑尾,有它不多,无它也不少,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看的。

倒有一则关于鲤鱼须妙用的故事。

话说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了美国访华团一行人员。出于礼貌,人家要回请。但因当时的交往和了解还甚少,互相之间都怕犯了忌讳而特别小心谨慎。

美方通过中间人,按美方当时的标准费用请中方帮忙安排宴席。对当时经济欠发达的中方人员来说,那样的餐费标准可算得上天文数字,而且是用我们奇缺的美元支付。

但吃什么好呢?这可难倒了我们的外交人员:不能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因为我们是诚信礼义之邦嘛,但当年全聚德的烤鸭也才一元几角一只。难题逐级上报,直到汇报给周总理。

周总理也觉得该慎重对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况是国家经济建设亟需的美元呢,只要收得公平合理,就不要让它白白溜走了。他挥笔在一张便条上写下了那著名的菜谱,其中有一道菜是“糖醋黄河鲤鱼须”。

工作人员看后,知道黄河鲤鱼因长年生活在含泥沙重的黄河水中,早已脱胎换骨变了口味,是一道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犹以肉质细嫩著称。但总理写下的菜单中多了一个须字,是不是写错了呢?总理说:“没错,要的就是鲤鱼须!”工作人员听后会心地笑了。

宴会朴素、隆重,八菜一汤,糖醋黄河鲤鱼须是主菜,另外有辣子鸡脷尖等。但用来取须的黄河鲤鱼、切舌尖的鸡虽然绝对不会扔掉浪费,可费用还得一并由对方承担。

总理就是用这种巧妙的办法为国家搛下笔外汇的。

这个故事并不见得就是真的,但那时的国家领导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却是真真的:睿智、幽默,全心全意为人民!在当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流传得很广。也没有人会去质疑它们的真假,因为大家都觉得那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捕捞队的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几位老职工也只是曾有耳闻但并无眼见。桂爹说:“大概在三十年前,和朋友一起在靠近城陵矶洞庭湖到长江的入口处放挂钓,曾钓起过一条,但那也比这一条小。”

返回